首页 > 新闻 > 内容

人大代表谢子龙:取消医保药店经营非药品限制

2019-03-13 22:09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关于“老年痴呆症”更名为“老年健忘症”的建

  (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

  根据我国部分地区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突破2亿,占总人口14.9%。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易患疾病的发病率和伤残率上升,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近半数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对医疗卫生和保健服务形成较大压力。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年人大约有600万人,是一个很大的数字。阿尔茨海默症由于这个名称专业拗口,大多数人习惯将其称为老年痴呆症,甚至一些医务人员也如此称呼。“痴呆“二字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对于患者以及家属而言,都是一种精神上的伤害,因此近年来社会上一直有呼声呼吁为老年痴呆症更名。

  一、现状

  1、高患病率及低就诊率令人堪忧。

  痴呆是一种影响到记忆、思考过程和行为的精神障碍疾病,阿尔茨海默症即民间俗称的老年痴呆症,是发病率最高的痴呆类型。中国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已随着年龄的升高呈显著增长趋势:75岁以上达8.26%,80岁以上高达11.4%;老年痴呆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妇女患病率,通常是相匹配男性的2到3倍。每年平均有30万新发病例,相对这么高的发病率,老年痴呆症的就诊率却很低,轻度痴呆患者的就诊率仅14%,中度和重度痴呆患者的就诊率也只是25%和34%。在农村地区,痴呆就诊率更低,很多患者在家中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治。

  2、四分之一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讳疾忌医。

  据调查,中国近1/4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会隐瞒或掩饰病情,主要原因是耻辱感和担心遭遇歧视;四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因症状及症名受到排斥;六成患者表示,担心被诊断为痴呆症后,会被朋友和家人笑话和疏远。据一社区筛查小组调查发现,他们曾跑了数个小区做失智老人筛查试点,却遭到冷遇。很多老人一听说是查老年痴呆症的,扭头就走人。不少老人认为筛查出自己有老年痴呆症的苗头,很难为情,怕受到社区邻居的歧视。对阿尔茨海默症稍有了解的家庭,认为该病类似精神病,采取避讳的态度,羞于启齿,不愿声张。因此就诊率很低,重症患者中仅有3%—4%的人就诊。

  3、社会舆论助推“老年痴呆症”更名。

  2011年,香港媒体停止使用“老年痴呆症”一词,以它名代之,网友对此大加赞赏。而香港媒体停用“老年痴呆症”一词,源于2010年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诺贝尔奖得主高琨的提议。作为一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提出这样的提议,是为了帮助患者获得一份应得的尊重。2012年,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联合新京报等多家媒体,呼吁消除社会歧视,为“老年痴呆”正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活动中,中华医学会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专家们本着科学和人文的精神,按照既定的工作程序,对于“老年痴呆”这一疾病名称的更名进行严格的审定。但由于“老年痴呆症”属民间的“约定俗成”的叫法,要真正从名称上改变是一段不短的路,与名称形成一样,更名同样需要潜移默化。

  二、建议

  1、将“老年痴呆症”更名为“老年健忘症”,消除社会歧视。

  1) 为迈出行动一小步,更名一大步,我于2014年组织志愿者及社会服务机构进行“老年痴呆症”更名投票系列活动,通过网民微信投票、现场启动仪式、患者家庭慰问等方式向社会普及了病症及更名缘由,市民反响热烈并支持更名,还患者以尊重。其中,网名微信投票中,“老年健忘症”以压倒性票选获得“第一名”,以此病种其中一个症状做名称既通俗易懂亦不包含歧视色彩。

  2) 建议更名从媒体名词开始。因“老年痴呆症”为民间约定俗成的叫法,我国国家医学教材、医学名词中并没有此名词,故更名应从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媒体用语”开始。自国家级电视台、纸媒、新媒体等各种媒体形式依次往省级、地市级推进,将常用的“老年痴呆症”更名成“老年健忘症”,官方率先纠偏是很好的示范。

  2、建议完善为老服务保障制度。

  1) “78岁老太独居家中猝死”、“独居老人猝死家中无人知”等诸如此类的新闻屡见不鲜。随着人口政策的影响和跨地域人口流动的加剧,我国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因为缺少日常生活照料与陪伴,老人极易因精神孤寂患上“老年性痴呆”。因讳疾忌医,多数老人不愿去医院诊治,病痛加剧而无人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老年人在家中死亡多日才被发现的悲剧。可以说,精神孤寂是导致老年人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