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王凤: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及其生活空间的建构与(11)

2019-03-17 01:04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另一幅年画《小广寒》[11](P359)描绘的是女弹词艺人在娱乐公共空间进行表演的场景。女弹词艺人在公共空间经营有其有利的一面,即获得旺盛消费需求;不利的一面,在于受此环境的影响,其演出内容不免入于流俗。[31]女弹词艺人是晚清社会变革,大众娱乐文化兴起的产物,作为一种娱乐表演被展现在年画中,自然成为这项新型娱乐表演的有力宣传,同时画中女弹词艺人的形象也成为年画观看者的主要对象。

由此可见,年画中反映女性生活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既有表现温馨的母子生活,忙碌的女性劳动场面,还有各种民俗节日中的女性身影,以及社会底层女艺人的卖艺片段,鲜活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普通生活的一面。通过分析与解读年画作品发现年画艺人在建构女性生活时有两个特点,第一,女性生活场景的设定大多都在家庭范围内,个别置放于公共空间中的女性还被冠以“妓女”的身份,潜移默化地限制了女性生活空间与活动范围。第二,画面中女性的生活内容虽是源于现实生活,但表现方式却有所不同。如劳作中的女性,有的画面突出女性劳动场面,而有的则更加突出女性的妩媚与妖娆。再如母子生活中,着重突出母亲教育子女之情节,而相对弱化女性形象。可见,不论是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要求,还是出于男性对女性观看的欲望,女性的形象及其生活空间的建构都可以在年画艺人笔下自由调节,主题不同,所表现的画面意涵也会不同。因此,年画艺人笔下的女性生活既来源于现实生活,也根据社会审美标准、年画艺术风格对作品进行艺术夸张与变形,在传达年画内容的同时,亦折射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规训与期待。

四、 结语

目前有关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大都以文字史料作为研究文本。本篇论文另辟蹊径,以民间传统年画作为视觉文本,一方面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题材丰富,其中描绘市井百态,特别是女性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在年画中被称为“仕女画”,成为中国古代女性生活之缩影。另一方面,年画属于民间艺术,以反映广大普通民众的诉求、愿望与日常生活为主。在社会史的影响下,更多的史学家将研究对象从精英人物转移到社会大众,并相信社会大众才是历史运动的动因。[32](P91)因此,本论文以年画进行中国古代女性及其生活的研究符合新文化史“自下而上”的史学研究特点,年画作为研究对象也体现出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根植于普通民众的年画艺术,其作品的建构与表达是受多方因素影响的。首先是年画故有吉祥喜庆内在的创作要求,“吉祥”是形成一张年画最基本,也是最必要的元素。因此,年画中女性形象及女性生活都表现得十分快乐、幸福。现实生活中女性受到的男女不平等待遇,礼教纲常的限制、束缚,及生活困苦都被掩藏起来。其次,受到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审美的影响,年画艺人不仅模仿文人画中仕女“病态美”的精神气质以融入主流绘画,同时还要迎合普通大众的审美标准创造出具有“人体美”与“服饰美”的女性形象。年画中的女性并非某一个真实的女人,而是模式化的,具有统一审美标准的女性。因此,年画中女性在形象上基本相同,很少有差异。最后,年画在呈现女性生活时,也会受男权社会对女性规训以及年画艺人创作动机的影响。如女性生活空间设定、画面女性情欲表达的程度、观看人群的暗示等。总之,年画艺人笔下的女性,具有一切传统女性的美德,还有美丽的容颜,真实又虚拟的女性生活以切合传统秩序中构建起来。

虽然受到如此多方面的影响,年画还是以她自己独特方式记录、构建着历史,为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丰富的视觉图像以及独特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郑燕.名画中的女性——绮罗遗韵[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王宗英.中国仕女画艺术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单国强.古代仕女画概论[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12).

[4][美]高居翰.中国画中虚构的烟花女子形象[N],第一财经日报,2014,(2).

[5][美]孟久丽.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6]康无为.读史偶得:学术演讲三篇[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7]王树村.中国年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

[8]张道梁.天津年画百年[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9]阿英.中国年画发展史略[M].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54.

[10]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2]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四川绵竹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李蒲星.美术视窗内的女性世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14]龙志丹,王秋墨.图说清代女子服饰[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5][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英]柯律格.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7]王梦鸥译注.礼记今注今译[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18]苏州市文化局.姑苏竹枝词[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

[19][美]巫鸿.时空中美术[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0]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史图录(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1]骈宇骞译注.武经七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2]檀作文译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3]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4]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史图录(上)[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5]郭松义.中国妇女通史:清代卷[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26]高濂.遵生八笺[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27]朱權.明宫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28]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

[29]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

[30]朱杰勤.中国杂技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31]宋立中.晚清上海弹词女艺人的职业生涯与历史命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2]王晴佳.新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