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战火中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水平向地震仪(图)

2019-03-16 21:53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北碚民间记忆—抗战岁月》剧组供图

《北碚民间记忆—抗战岁月》剧组供图


  中国人自行研制的第一台机械记录式水平向地震仪,就诞生在抗战时期的北碚!

5月14日,记者从纪录片《北碚民间记忆—抗战岁月》总策划魏光荣处了解到,由北碚广播电视台、北碚区档案局共同拍摄的这部纪录片目前正在北碚电视台播出。片中披露,抗战时期,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被称为“近代张衡”的李善邦,在北碚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近代地震仪—霓式Ⅰ型水平向地震仪。

李善邦怎么会来到北碚?战火中的科学家们如何进行研制工作?中国第一台水平向地震仪在研制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吃的是糙米饭,布鞋里头垫木板

“《北碚民间记忆—抗战岁月》的拍摄历时一年。我们摄制组去了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成都等地,采访了20多位抗战时期在重庆工作、生活的名人之后,拍摄了100多个小时的素材。”魏光荣介绍,这些受访的名人之后中,就有李善邦的长子李冀荣、次子李建荣。

李善邦1902年10月2日生于广东兴宁,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地震地球物理学家之一。1930年,李善邦在北京西郊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其水平在当时属世界一流。

抗战爆发后,地震台被迫停止观测。《北碚民间记忆—抗战岁月》总导演刘卫国介绍,1938年,北平实业部地质调查所(1941年更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搬迁到重庆北碚文星湾,落户在了西部科学院内。李善邦在所里负责组建地震研究室。

李冀荣回忆,他们在北碚时生活非常清苦,一家人靠父亲每月数斗米的工资和在重庆医学院兼授物理课所得微薄收入维持生活,“我们天天吃的都是糙米饭,再有就是豆腐白菜。”

“记得那时我穿的布鞋里要垫上一块木板,因为怕鞋子被磨坏,没钱买新鞋。我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双球鞋。”李冀荣说。

土车床用驴子拉,淘废旧品改成配件

1942年,在一间很小的工房里,李善邦带领团队开始进行中国第一台机械记录式水平向地震仪的研制。

所谓的“团队”,就是两个工人;主要工具,是一台土车床和一台小电钻。

李冀荣回忆:“工房特别小,(里边)有部破的土车床。那里经常没有电,所以土车床有时候就用驴子来拉,把驴子当电动机。”

“我小时候,特别爱去抓鸟或游泳什么的。每次父亲发现我下河游泳后,就把驴牵开,罚我去拉土车床。这时,我就成电动机了。”李冀荣说。为了不断提高仪器的精度,李善邦经常到旧货摊上淘些废旧物品,改成配件。在试制样机时,甚至连鞋油盒和铁皮罐都用上了。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身为科学家的李善邦和寻常百姓一样,随时为子女和家人的安危担心。有一次,敌机在北碚低空飞行,日本鬼子拿着机枪扫射地面,李冀荣藏在一片玉米地里才化险为夷,“我在防空洞里找到爸妈时,他们正担心得不得了。”

李约瑟托滇缅远征军空运弹簧救急

由于条件简陋,地震仪的研制工作非常艰难。

一年后,这项工作遇到一个致命难题。李冀荣说,地震仪最关键的部分是传感器,传感器最主要的部件,则是一根敏感度非常高的弹簧。而这样的弹簧在当时的中国是根本造不出来的。

抗战爆发前,中国的钢铁生产企业主要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受战争影响,这些企业当时还在搬迁和恢复生产过程中,无法生产出地震仪所需的高敏感度弹簧。

这个时候,正好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到北碚访问。在西部科学院,李约瑟看见几个瘦骨嶙峋的中年男人在忙活儿,就过去试着跟他们说话。没想到,这几个人居然能用英文跟他聊天。

李约瑟当时很惊讶:“这么一个战乱的地方,居然还有人能用英文跟我谈地震。”回国后,他立即给李善邦写了一封信,说要给他们捎点营养品。李善邦在回信中表示,虽然生活清苦,但他更希望看到地震仪顺利研制出来,这比吃饱肚子还紧迫。

随后,李约瑟果然托滇缅远征军的飞机将弹簧空运送来。“我爸爸他们就把这根弹簧安在地震仪上,中国近代第一台地震仪成功研制出来了。”李冀荣说。

建我国抗战时唯一地震台,受国际地震学界重视

1943年夏天,中国人自行研制的第一台机械记录式水平向地震仪问世,并开始试机记录。

这是个历史性时刻—1943年6月22日清晨,成都附近的一次地震被地震仪清晰记录下来。那一刻,李善邦手里拿着图纸,双眼噙满泪花。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