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美考古学者:探寻早期中国文明)
为纪念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中国考古学科创建七十周年,该校以探索
早期中国
文明起源和发展为中心议题于10月21日召开了题为“求中”(In Search of Early China Through Archaeology)的考古学研讨会。学术研讨会由中国考古专业博士生温成浩、石涛策划筹备,艺术史系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人类学系和亚洲语言文学系李旻副教授主持,并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考古学专业师生提供全程英语翻译。与会
学者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何驽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张弛教授,山东大学考古系栾丰实教授、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水涛教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所长、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王辉所长、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叶斐(Norman Yoffee)教授、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刘莉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考古田野国际学校负责人叶娃博士等。
参会人员集体合影 (前排从左向右:罗泰、水涛、叶娃、栾丰实、李水城、刘莉、叶斐;后排从左向右:石涛、何驽、王辉、郭伟民、刘斌、李新伟、张弛、李旻、温成浩)此次会议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合作举办“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考古系列讲座”的一部分,并得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文学院、中国研究中心、孔子学院和蔻岑考古研究所等多方科研院所的经费支持。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阎云翔教授欢迎致词从宏观国际视野、与人类学的角度地阐述了此次召开的中国考古学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并希望借此契机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中国考古学科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随后的学术研讨会包括七个专题报告与一场圆桌讨论。研讨会吸引了上百名听众,其中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多个院系师生以及关心中国考古与文明起源的公众。
阎云翔教授致开幕辞
探源古文明:中国与海外与会的中方学者都在中国文明探源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上午第一场报告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所长介绍近些年在良渚遗址的田野工作和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刘所长首先对良渚长达八十年的发现和研究史做了简要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近些年田野工作的学术意义和目标。随后围绕玉器为中心的物质文化遗存展开社会考古分析,指出良渚文明以玉琮、玉钺、玉璧和玉叉形器等器类为代表的物质文化系统是社会威望、宗教、权力等多重社会维度的重要表达载体。余杭茅山大面积稻田、复杂的水坝构筑技术、环良渚古城及城内发达和完善的运河系统和交通网络、以反山和瑶山为代表的高等级墓葬等遗存明确地表达了良渚史前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及公元前四千纪晚期到三千纪前半叶长江下游地区社会的核心特征。石峁遗址和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具有良渚风格的玉器也表明了良渚的文化遗产对后来龙山与三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刘斌所长报告良渚遗址研究进展,李旻教授翻译第二场报告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围绕石家河遗址群探讨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文明发展轨迹。以始建于公元前三千纪早期、规模巨大的石家河古城为代表的石家河文明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基本共时,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的重心。以石家河古城为中心、分布广阔的分级聚落体系代表了一个发展成熟的社会系统。石家河文明的物质文化系统十分发达:三房湾发现的红陶杯大规模堆积与生产作坊遗址、邓家湾和印信台发现的排列规律的筒形器和套缸遗存皆表明受群体性祭祀需求或宴飨活动所驱使的社会生产系统所到达的高度。而相距较近、年代较早的屈家岭古城聚落体系很可能是石家河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通过与其他邻近地区以陶器和玉器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存的对比,特别是对石家河发现的分类复杂、制作技术娴熟的玉器随葬品及其所代表的龙山时代江汉冶玉工业的分析,郭伟民所长指出石家河文明具有巨大的文化张力,与中原地区、海岱地区、淮河流域等多地区都有频繁的互动,并对后来中国早期国家文明的产生做出了重要的文化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