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欧洲的传教士汉学何时发展成为专业汉学

2019-03-18 14:12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卜弥格是波兰来华的耶稣会士,他在返回欧洲期间出版了《中国植物志》等作品。对比被视为西方专业汉学奠基人的雷慕沙的博士论文和卜弥格的中医著作,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卜弥格与雷慕沙之间的学术连接,也就是说,雷慕沙的学术发展直接建立在传教士汉学的基础上。
我认为西方汉学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专业汉学”三个阶段,“游记汉学”的代表人物是马可波罗,“传教士汉学”的开启者是罗明坚(Michele Ruggleri)和利玛窦(Matteo Ricci)。传教士汉学和游记汉学的分水岭在于,来华的耶稣会士们开始学习中文,研读中国的典籍,翻译中国的重要文献,因此,会不会中文是游记汉学和传教士汉学的最重要区别。
传教士汉学和专业汉学的区别则在于:后者已经正式进入了西方的东方学体系之中,在研究上开始走出传教学研究的框架,按照近代西方所形成的人文学科的方法研究中国。这个转折点就是1814年法国在法兰西学院正式设立“满、鞑靼、汉语言教授”讲席,转折性人物就是雷慕沙(Jean-Pierre Abel-Rémusat),他成为西方专业汉学第一人。
但传教士汉学和专业汉学之间的学术连接点在哪里?学术界以往研究得不够清楚,我们现在通过对卜弥格和雷慕沙的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学术连接点就是卜弥格(Michel Boym),正是卜弥格对中国的研究,直接催生了雷慕沙迈开了他汉学研究的第一步,由此,西方汉学拉开了它新的一幕。
在雷慕沙走向汉学研究的道路上,波兰来华耶稣会士卜弥格的汉学研究对雷慕沙的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卜弥格和雷慕沙的学术关联,探讨欧洲专业汉学的兴起。

欧洲的传教士汉学何时发展成为专业汉学

卜弥格(1612—1659)自画像
卜弥格其人
卜弥格出身望族,父亲是波兰国王的御医,他家学很好,对医学有很深的研究。1643年,他离开里斯本前往东方——当时来华的传教士,都必须从里斯本出发,因为当时的东方护教权是由葡萄牙负责的,往大西洋、往美洲是由西班牙负责的。1644年卜弥格来到澳门,学习了汉语,1647年到海南岛去传教。
1644年北京的明朝政权覆亡之后,南方又拥立了一个小朝廷南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是永历皇帝。当时局势十分危险,1651年永历皇帝决定派遣卜弥格作为南明王朝的特使返回欧洲,向罗马教廷求救。当时罗马教廷仍然是欧洲很重要的一个力量。现在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事,南明王朝危机了,跑到几万里之外的罗马去搬兵——但正是这么一个活动,促使了中国与欧洲的第一次正式的外交接触,很多人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接触是康熙年间的《尼布楚条约》,实际上在这之前就有卜弥格出使罗马。
卜弥格回到罗马,非常不受重视,因为明清鼎革的局势很复杂,耶稣会对中国的政治判断也非常狡猾。当时中国有三个政权——清朝、南明王朝,张献忠的部队也还没有完全被打败。张献忠地盘上有两个传教士,安文思和利类思;清军进关以后在北京留下的有汤若望;随着南明王朝南迁的两个传教士,是瞿微纱(AndréKoffler,为清兵所杀)和卜弥格。耶稣会派了卫匡国(Martin Martini)回到欧洲告诉梵蒂冈,说卜弥格代表的南明王朝基本上完了,所以梵蒂冈一直不接见他,拖了他整整三年多。他穿着明朝的衣服几次要求觐见,最后教廷还是礼节性地见了他,把他打发走了。当时他带回西方的一些材料,全部放在罗马的耶稣会档案馆。
卜弥格1656年离开了欧洲,带着当时的教宗给永历皇帝的母亲王太后和太监庞天寿的信回中国。1658年他到了澳门,很倒霉,当时清军已经完全占领了广州,澳门当局害怕接待这位南明特使后,清兵对澳门不利,就拒绝他进入澳门。他没办法只好又返回安南 (现在的越南),希望从陆路回到中国。他一路劳顿,终于病倒,就病死在越南和广西的边界线上。他一生都是在为南明王朝服务。他走的时候带了两个小修士,其中一个叫陈安德,一直跟着他,最后把他草草地埋在了中越边界线上。
卜弥格与雷慕沙:中国文字的西传
到过中国的葡萄牙多明我修士加斯帕·达·克路士(Gaspar da Cruz)1569年出版的《中国志》(Tracdo em que scec0tam muito por estao as causas da China)是16世纪欧洲人所能看到的关于中国的全面报道和观察。他在书中介绍和描述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字特点,他说:“中国人的书写没有字母,他们写的都是字,用字组成词,因此他们有大量的字,以一个字表示一件事物,以致只用一个字表示‘天’,另一个表示‘地’,另一个表示‘人’,以此类推。”在谈到汉字在东亚的作用时,他说,汉字在东亚被广泛使用,“他们的文字跟中国的一样,语言各异,他们互通文字,但彼此不懂对方的话。不要认为我在骗人,中国因语言有多种,以致很多人彼此不懂对方的话,但却认得对方的文字,日本岛的居民也一样,认识同一种文字,语言则不同。”
汉字第一次出现在欧洲的印刷出版物中,是在日本传教的耶稣会士巴尔塔萨·加戈(Balthasar Gago)神父1555年9月23日从平户所写的一封信里,信中有6个中、日文字的样本。加戈神父的这封信在欧洲出版,从而成为“在欧洲获得出版的第一批中文和日文书写样字”。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