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厦门近代女学与基督教传教士的关系

2019-03-18 04:37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阿狸

中国具有悠久的教育传统,教育历来都是古代统治者重要的立国之本,尊师重道的美德也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延绵不绝,不少西方人也惊叹于中华的教育传统。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使广大妇女极少有受教育的机会,她们除了懂点《女儿经》等封建道德训诲外,几乎没有更多知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如同一道闸门,将无数的妇女挡在学堂之外,形成了与优良教育传统极不相称的现象。近代来厦门的传教士以及很多中国开明人士十分重视妇女教育,他们普遍认为妇女都是孩子的母亲,她们负有孩子启蒙的责任,如果缺乏应有的文化知识,是很难培育出健全的下一代,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1846年,英国伦敦会养为霖牧师(William.Young)夫妇来到厦门。次年,他们在其住宅开设女学,收学生十二人,为厦门女学之始。1865年6月1日,打马字牧师(Rev. John Van Nest Talmage)第二任妻子马利亚来到厦门。1867年,她开设“周课”,教妇女读《圣经》,1870年,在竹树堂办女学堂。1874年,打马字长女清洁(Katherine.Talmage)和二女马利亚(Mary.Elizabeth.Talmage)也来到厦门,她们被厦门人亲切地称为“大姑娘、二姑娘”,她们积极参与女学的兴办。后来,竹树堂失火,女学遂迁到鼓浪屿田尾。教务由二姑娘负责,以培养基督化家庭的贤妻良母为办学宗旨。到鼓浪屿后,学校命名为毓德女学。学生主要来自漳州、泉州等地的乡村。

毓德女学没有明确的学制,大约为5年。学生每周上课5天,每天早晚都有敬拜。星期六清洗教学楼。主日休息,上教堂做礼拜。学生除了进行信仰教育和教罗马字以外,还学中文和算术。中文的教材是《四书》,教师是清代秀才,算术没有课本,由教师自编教材。毓德女学附设有师范班,女学毕业后可进师范班读3年师范。1921年,毓德女学取消师范班,在原寻源中学旧址开设毓德女中,学制4年。学生毕业后可以升大学,也可以当教员。1931年,邵庆元担任毓德女中校长。根据当时在毓德求学的朱昭仪老师回忆:“他认为不管男女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于是积极培养女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他仿造社会体制,称学校为‘毓德市’。设有建设局、教育局、卫生局等‘部门’ ,各班的班长就是公安职员,副班长是教育职员。”他的教育方法大大提高了女学生的见识和能力,使她们成为厦门市的巾帼人才。

1886年,大姑娘在鼓浪屿创办田尾妇女福音学院。主要招收已婚妇女,也有不少不堪忍受封建势力压迫,逃离家庭的女子入校。此外,英国长老会也在鼓浪屿兴办了怀仁女中。教会在厦门创办女学,提高了妇女地位,使她们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为教会、社会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如:中国最早女牧师之一的何恩及、中国妇产科奠基人林巧稚、中国最早女指挥家周淑安等等。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