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寻医问药食疗养生频道(5)

2019-03-15 15:53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阿狸

补体系统有双重作用,它能阻止免疫复合物在组织的沉积,也能促进免疫反应,补体通过两种不同的机制引起肾小球病变:①C5a激发白细胞反应,②MAC(膜攻击复合物)直接损伤能力,补体激活后产生C4a,C3a,C5a具有趋化活性,可导致多形核白细胞的聚集和激活,多形核白细胞也可通过CR1和CR3与激活的补体成分免疫黏附,MAC可直接导致肾小球病变而不需要细胞介导,在人类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狼疮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链球菌感染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肾活检标本上可发现MAC,MAC可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钙离子的内流,扰乱细胞内代谢功能,MAC的形成最终导致肾小球病变和出现蛋白尿,体外实验表明参与经典途径的补体成分可通过干扰免疫复合物的聚集使之被单核吞噬系统吞噬而维持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可溶性,补体可通过调理作用促进肝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在体外补体替代激活途径可溶解沉淀的免疫复合物,遗传性补体缺乏患者肾小球肾炎发生增加。

活性代谢产物包括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羟自由基和次氯酸,活性氧代谢产物,与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DNA的核苷酸以及蛋白质的巯基相互作用,活性氧代谢产物可直接或间接通过激活蛋白酶(胶原酶,白明胶酶)抑制溶胶原酶抑制因子使肾小球基底膜易于降解,通过与次氯酸衍生物的相互作用使肾小球结构卤化,介导细胞毒性和系膜细胞溶解,扩张微循环致使肾小球固有细胞代谢活性改变(cAMP增加,花生四烯酸代谢改变,RAF和TNFα合成),活性氧代谢产物的间接效应包括:白细胞趋化和黏附,免疫复合物交联,改变细胞免疫。

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是来源于花生四烯酸和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自体有效物质,前列腺素和血栓素来源于环加氧酶途径,白三烯来源于脂加氧酶途径,前列腺素E2可减少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可抑制胶原的合成从而减少肾小球硬化,可抑制T,B淋巴细胞的功能,抑制巨噬细胞聚集和表达Ia抗原,抑制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1),溶酶体酶和活性氧代谢产物的释放,可保持肾血流量从而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系膜细胞是前列腺素E2最主要的来源,血栓素A2可降低肾小球滤过率,白三烯B4对白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可促进其表达补体受体1和释放溶酶体酶及活性氧代谢产物,还可增加其对内皮细胞的黏附。

内皮素包括一组多肽物质,其对肾功能的影响包括:增加肾血管阻力,降低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超滤系数,改变钠的运输,在肾小球内皮素由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产生,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内皮素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凝血酶和血栓素可刺激培养的系膜细胞产生内皮素,内皮素可使系膜细胞收缩,增殖和合成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几种内皮衍生因子可引起血管舒张,内皮源性舒张因子与含氮的氧化物同义,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可增加系膜细胞的环鸟苷酸水平,抑制有丝分裂,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系膜收缩,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肾病综合征有4个主要特征,即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全身显著水肿。

1、大量蛋白尿

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的标志,主要成分是白蛋白,也含有其他血浆蛋白成分,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变化是蛋白尿产生的基本原因,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肾小球毛细血管孔径屏障)的变化,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重吸收和分解代谢能力对蛋白尿的形成也有影响,肾小球滤过率,血浆蛋白浓度和蛋白摄入量等直接影响蛋白尿的程度,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蛋白尿会减少。严重低蛋白血症时,尿蛋白排出量可增加,高蛋白饮食会使尿蛋白排出增加。因此,仅以每天蛋白定量的方法,不能准确判断尿蛋白的程度,可进一步做白蛋白清除率,尿蛋白/肌酐(>3.5常为肾病范围蛋白尿),尿蛋白电泳检出尿中IgG成分增多提示尿蛋白选择性低,尿蛋白选择性无肯定的临床价值,现已少用。

2、低蛋白血症

是肾病综合征必备的第二特征,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肾病综合征时肝脏对白蛋白的合成增加,当饮食中给予足够的蛋白质及热卡时,患者的肝脏每天合成白蛋白约22.6g,比正常人每天15.6g显著增多,当肝脏合成白蛋白的代偿作用不足以弥补尿蛋白的丢失量时,才会出现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和尿蛋白排出量之间是不全一致的。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