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疯狂的维生素(4)

2019-03-07 21:31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阿狸

全球维生素C需求量约13万吨左右,维生素C是全球用量最大的维生素,不同于其他维生素大部分饲用,维生素C主要以人用为主,食品和医药保健品占维生素C消费的95.2%,饲料是4.4%,化妆品为0.8%。

2、生产工艺

维生素C生产技术壁垒不高,进入门槛较低。

目前,国内维生素C生产工艺主要采用1980年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尹光琳发明“维生素C二步发酵新工艺”,即先将葡萄糖还原成为山梨醇,经过第一次细菌发酵成为山梨糖,再经过第二次细菌发酵转化为KGA(2-keto-gulonicacid),最后异化成为维生素C。

工业生产中用到的主要原料有D-葡萄糖、D-甘梨醇。当前,中国厂商基本上采用两段发酵法,此法有效降低了维生素C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工艺流程如下:

疯狂的维生素

3、价格波动

近十多年以来,维生素C价格经历了多轮大起大落。

2002年5月1日开始,维生素C被列为海关审价、商会预核签章的管制出口商品。2005年初,国内外维生素C生产巨头帝斯曼(DSM)、巴斯夫以及国内四巨头轮番停产,叠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停产因素刺激,维生素C价格从2007年5月开始剧烈冲高,从30元/千克底部涨至2008年7月份的135元/千克高点,这一轮行情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

2009年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维生素C项目得以大幅扩产、上马,随即引发产能过剩,进而导致2010年维生素C价格大幅回落,2012年7月份价格跌到26元/千克,并维持长达4年时间,由此造成到全行业亏损严重,中小企业被迫退出。

2016年底,市场价格接近企业的生产成本,价格触底,叠加全国环保严监管的到来,尤其是京津冀地区严格的环保督查,使得产能收缩,维生素C价格开始复苏,2017年12月末维生素C价格上升到最高72.5元/公斤左右。然而,下游的需求疲软,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目前价格回落到33元/kg的低位。

疯狂的维生素

出口方面,我国维生素C年出口量逐年上升,2016年出口13.1万吨,2017年出口14.8万吨,但是相比国内18万吨左右的总产能,行业仍然过剩严重。从2012年开始,出口单价长期维持在3.6美元/千克左右,全行业亏损;2017年伴随国内维生素C涨价,月均出口单价持续提升,2018年1月提升到7.1美元/千克,提价幅度近一倍。

(来源:海关总署)

(四)维生素E

维生素E(VitaminE)又称生育酚,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一般饮食中所含维生素E,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

1、供需结构

维生素E产能分布同维生素A类似,集中度较高,全球市场由DSM(3万吨)、BSF(2万吨)、新和成(2.5吨)和浙江医药(2万吨)四大寡头垄断,竞争格局稳定,前四大企业的产能占比超70%。

全球维生素E产能约13.5万吨,全球年消费量在10万吨左右。这也意味着若某家企业的产能突然受限或收缩将会对维生素E的价格产生明显影响。

维生素E主要生产企业及产能情况见下表:

下游主要为动物饲料,约占80%的需求量,医药和食品的需求量较小。其中,饲料级的VE维生素C为50%含量的粉,而医药和食品级的为96%以上的油。全球维生素E市场相对平稳,每年保持3-5%的增速。

2、生产工艺

维生素E生产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和资本壁垒,产业核心技术在于中间体异植物醇及三甲基氢醌的合成。目前,国内VE生产工艺主要是化学合成法,上游起始原料主要来自石油产品,主流生产商都是以甲酚等为基础原料,经过20多部化学反应制备VE,合成步骤相对较长,因此具有很强的技术壁垒。

疯狂的维生素

间甲酚法是生产三甲基氢醌的传统工艺,但我国企业生产间甲酚的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大量的间甲酚需求依靠进口来解决。2008年,进口间甲酚价格大幅上涨,也推动了终端VE的价格大幅上涨,进口间甲酚对我国VE产业的影响较大。

经过长期的技术研发和工艺创新,能特科技采用先进的固定床定位催化甲基化技术,以对二甲苯为原料,实现了“2,5-二甲基苯酚——2,3,6-三甲基苯酚——2,3,5-三甲基氢醌”的独有合成路线,打破了国际化工巨头在维生素E主环原料方面形成的技术和市场的垄断局面。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