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寻访最后的麻风村:大多病人在此寿终正寝(4)

2019-06-07 18:12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9岁那年,母亲去世;不久,姐姐出嫁,父亲双目失明,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到王文福肩上。1987年9月的一天,王文福整了整衣服,拿起书包到大营盘小学任教。

  “那时,一年有四五个月断粮,日子过得紧。”虽然知道麻风村的孩子都是健康的,并无感染危险,但答应了去当老师的王文福心中仍承受着“思想压力”。

  经历了和学生语言不通面面相觑的尴尬,郁闷时在凹凸不平的操场上拍打无数次破篮球,跑了许多次不成功的“民转公”,流了许多委屈的眼泪,萌生了许多一去不回的念头……王文福和大营盘小学的转机,出现在2001年。

  张平宜回到了大营盘,和他商量重建大营盘小学。

  1999年第一次到凉山,2000年发现大营盘。2001年辞掉工作,专心募款,到2003年创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为麻风村提供医疗和教育服务。这个不会算账、不会做生意、不会做家务、不会买衣服,也不会照顾孩子,原来只会做记者的女人张平宜,一切都要硬起头皮和心肠,人到中年,从头做起。

  张平宜和王文福商量,只是想盖一间小小的学校,1—4年级在大营盘读书,5—6年级到距离学校15分钟路程的另一个乡村小学就读。但是这幻想被彻底地击溃了——那个学校的女校长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不可能,来一个麻风村的学生,学校会因为恐慌跑掉100个学生。”

  就在那一瞬间,张平宜似乎看明白了大营盘的未来——一切只能够靠大营盘,除了他们自己,没有其他人可以帮他们。当然,也许还有她。

  于是,几年的梦想之旅变成了《索玛花开的季节》开头的那幅图景。

  2005年7月30日,大营盘小学首届毕业典礼在大营盘小学的操场上举行,这是19年以来,大营盘小学的第一次毕业典礼,站在毕业典礼上的那16个孩子,也是19年来,大营盘小学的第一届小学毕业生。

  “我走在大营盘小学后头的山上,看着整片的梯田美景与雅致的彝族房舍,阳光暖暖洒下来,映着远处的山头白雪,把整个美景烘托得毫无遗憾。

  “我缓缓走着,突然看到一个麻风妈妈带着还没上学的小孩,母子俩一起坐在学校上头的田间道路上,一起望向底下正在操场运动的小孩,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我顺着她的眼光看下去,大营盘小学在阳光下缓缓发着光。我这么想:这不只是一所小学,更是一个桥梁,一个希望。”

  《索玛花开的季节》的结尾,有这么一段旁白。

  沈建平:麻风病人已不用隔离

  “麻风病人来医院看病后,也可以回家,不用再像过去一样隔离了。”

  当这句话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副主任沈建平口中说出时,我们才知道以前对麻风病的印象已经成为过去了。

  统计数字只是冰山一角

  “形势乐观。”这句话是沈建平对目前中国麻风病形势的总结。

  因为早在今年1月29日“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就向世界宣布了中国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他郑重地告诉世人,中国现症麻风病人数由建国初期的约52万人,减少到了现在的6300多人,全国每年新发麻风病1600多例,60%以上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和西藏五省区。

  不过,在这样令人鼓舞的数据面前,沈建平却丝毫不敢松懈。在防麻前线工作了20多年、已年过半百的他不是一个只流连于实验室和教室的学者,他每年有一半时间要钻进中国麻风病高发的云贵川藏大山里,实地进行麻风病防治和研究。

  “现在我们能统计的数字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为麻风病发病早期不疼不痒没有炎症,大部分发病人群可能还在大山里,没有被发现,也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沈建平冷静地告诉记者,“所以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到那些地方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让他们能及时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疾病。”

  从终身隔离到10天治疗

  沈建平在采访中告诉记者:“由于染上麻风病后,病人的头发、汗毛以及眉毛都脱落,面部畸形,四肢残缺,所以麻风病给外人留下了非常可怕的印象。”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