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记者来到一座传说中的“恐怖岛”。
40多年来,小岛一直笼罩在神秘之中。据说,这里先后有87名麻风病人居住,有的斜眼歪嘴,有的断手烂腿,有的流脓流血,有的眼如黑洞,其状各异,令人不寒而栗。
小岛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总路咀镇牛车河水库中,三面环水,一面依山,当地百姓称为麻风岛。
岛上通往外界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茫茫的水路,一条是崎岖的山路,进也难,出也难。不过,麻风病人很少外出,外面也很少有人进来。
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岛国里,他们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彼此温暖着。
麻风岛是一块“活化石”,真实地记录了人类与麻风病的抗争史,也浓缩了人间的冷暖、人性的善恶。
麻风病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翻开人类历史,麻风病人被驱逐、被凌辱、被歧视、被排斥的现象,比比皆是。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约有50万麻风病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麻风病防治工作。经过科学治疗,绝大多数麻风病人获得新生。至今,全国90%的县(市)已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患病率降至1/100000以下。中国从此甩掉了“麻风大国”的帽子。
刚上岛时,易以波看到一片凄凉,顿觉生不如死,号啕大哭。他曾先后3次跳水轻生,都被人及时救起
麻风岛是一座绿色的小岛。在茂密的松林里,不时有松鼠跳跃其间。野花遍地,其色纷杂。两排白色的砖房,就是团风县麻风病医院。
这里现有9名医务人员,38名麻风病人。易以波算是病人中的“元老”,被大家推选为“麻风村村长”,负责管理日常生活。去年12月,他还当选为总路咀镇人大代表,7万多人参加选举,他得了4万多张票。
他是1976年上岛的,时年26岁,还没结婚。他原本在镇里担任小学语文教师,过着平静的日子。有一年,学校盖食堂,在挖一座荒坟时,他顺手拣了几个骷髅,结果右手红肿疼痛多日,不久就查出感染了麻风病。于是,他被送到麻风病医院。后来,他的左脚严重溃疡,像烂苹果一样向上蔓延,不得不两次截肢,一直锯到大腿根。同时,他的手指也变成了僵硬的鹰爪形。
刚上岛时,易以波看到一片凄凉,顿觉生不如死,号啕大哭。他曾先后3次跳水轻生,都被人及时救起。有一次,他的头栽在水底的烂泥里,身体不能动弹,眼睛和鼻子里都是泥沙,差点窒息。
后来,他开始自我反省,不再冷眼看世界。1980年,岛上来了一名姓曾的女麻风病人。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两人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1983年,他们在岛上办了喜事。十多名亲戚们来到岛上,喝了喜酒。他们的两个子女现在都在深圳打工,经常来岛上看望他们。过年的时候,还要住上几天,这让他们备感温暖。“明年,我孙子就出生了。”易以波骄傲地说。
易以波有一部手机,那是麻风病医院免费配的。他每月的手机费是40多元。一个破旧的电话本,写满了人名。在寂寞的时候,他总喜欢和外界联系。大多数是亲戚,也有一些近年结识的病友。
岛上的生活是平淡的,但也有不少乐趣。医院建了一间图书室,还购置了电视、象棋、扑克、麻将、羽毛球等,以丰富病人的文化生活。病情较轻的人每天都要干点农活,如浇菜、锄草、剪枝、打药等,用他们的话说是“劳动促进血液循环”。空闲时,他们就坐在院子里聊天,有时打打麻将,消磨时光。病人们每周开一次会,议题大多是吃喝拉撒,有时也谈论电视里的新闻趣事。
当然,锅碗瓢盆,难免有磕碰。由于与世隔绝,一些病人脾气暴躁,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吵上一阵子。不过,经过多年磨合,他们的心态渐渐平和,越来越懂得同病相怜了。
“刚来时都舍不得家,没有不哭的。时间长了,就舍不得走了,也不想家了。这里有山有水,空气好,是神仙住的地方。”易以波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睛,牙齿也掉了很多,但笑容却很灿烂。
在外人的眼里,麻风岛是一座绝望之岛;而在病人心中,麻风岛却是一座希望之岛
在麻风岛上,记者见到年逾八旬的病人卢仁山时,他正光着身子,缩在被窝里,双臂瘦如柴棒,不能动弹,眼睛睁得很大。他的双腿蜷曲着,如同两截出土的黑褐色朽木,脚已经烂掉,臀部有碗口大一个洞。
他是最可怜的病人之一,一生未婚,无家可归。自麻风病院成立就住在这里,如今已瘫痪10多年,吃饭靠人喂,屎尿靠人擦。夏天,医务人员每天给他洗一次澡,换两次药,以防溃烂的伤口被苍蝇下蛆。像他这样的重病人,岛上共有4位,由麻风病院职工和病人共同护理。
前几年,岛上有不少严重残疾者。有的病人两只手都没了,吃饭用皮筋把勺子绑在胳膊上;有的病人两条腿都烂了,只能把一条矮木凳垫在腰下,靠双手撑地挪动。如今,他们都已离开了人间。
在我国,治疗麻风病的化疗药物是政府免费提供的。目前,麻风岛上的病人多数已经治愈,不需要再服用化疗药物了。但是,由于体质虚弱,他们很容易出现机会性感染,需要大量的普通药物。政府给岛上麻风病人的医药费是每人每月60元。事实上,每个病人每月消耗的纱布、药水等就达上百元。病人付不起钱,全靠麻风病医院补贴。14
麻风病人基本没有经济来源。前些年,政府每人每月发给生活费180元,今年又提高到了260元。每年元月最后一个星期日是“国际麻风节”,政府部门和社会慈善机构都会来看望病人,捐款捐物。但是,这些资助还远远不够病人的开支。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麻风病医院职工带领大家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如今,岛上不仅有芝麻、花生、红薯、苦荆茶和蔬菜,还有板栗、柑桔、苹果、红枣等果树。吃不了的农产品,就拿到集市上卖掉。去年,剩余的水果、蔬菜卖了3000多元。
岛上还种植了各种花卉,以弥补经费不足。1989年,麻风病医院派人到浙江金华学习花艺,并带回了优质种苗。自此,岛上有了茶花、梅花、桂花、君子兰、栀子花、铁树、榕树等,品种达三四十个。仅此一项,每年能有两三万元的纯收入。
在外人的眼里,麻风岛是一座绝望之岛。而在病人心中,麻风岛却是一座希望之岛。经过治疗,先后有21人回归社会,走向新生。
唐氏三兄弟都曾是麻风病患者,老大、老二没有治疗,相继去世。1987年,老三也发病了,村里人害怕传染,垒起了一圈石头墙,把他家围了起来,不让他出门。麻风病医院知道后,把他接到了岛上,进行了精心治疗。1989年,他的病治愈了,医护人员把他送回家中,并告诉乡亲们:麻风病并不可怕,治好就不传染了,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如今,唐老三靠跑运输赚钱,家里盖了楼房,两个女儿也都上了大学,日子过得很幸福。
36岁的徐女士是一名纺织女工。1999年,她的身上到处起红斑,在县医院被诊断为红斑狼疮,久治不愈。无奈,她又到黄冈市医院求治,被诊断为神经性皮炎。医药费花了数千元,病情却越来越重。2002年,她在县麻风病医院被诊断为麻风病。后经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属于多菌型麻风病。于是,她来到岛上住院治疗。自此,丈夫弃她而去,也丢下了两个正在上学的女儿。面对如此沉重打击,她整日以泪洗面。幸运的是,去年夏天,在中国福利彩票基金会的资助下,她到武汉接受了免费眼睛矫正手术,原本上翻的“兔眼”重现美丽。如今,她的病情逐渐好转,离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麻风病在全球至少已有两千年的流行史。面对这一可怕疾病,古人只能发出“亡之,命矣夫!”的叹息。到20世纪80年代,麻风病治疗获得重大进展
麻风病在全球至少已有两千年的流行史。春秋后期,孔子弟子冉耕患“恶疾”,“先儒以为癞”,系我国最早记载的麻风病例。《内经》称麻风病为大风,并论述其病因及症状。面对这一可怕疾病,古人只能发出“亡之,命矣夫!”的叹息。
1874年,麻风杆菌的发现,标志着一个科学时代的到来。现代医学认为,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斜眼、歪嘴、断手、烂腿”,是晚期病人的真实写照。健康人吸入病人排出的含菌飞沫,或与病人长期密切接触,可导致直接传染;而健康人的破损皮肤接触含菌的物体如土壤、器具等时,可能导致间接传染。一般在麻风病高流行地区,普通人群感染麻风杆菌的现象很普遍,但由于有抵抗力,绝大多数人不会发病。
麻风病不是遗传性疾病,不会遗传给下一代。在麻风病人家庭中,病人多发的主要原因是,病人在得到确诊和治疗前已与家人长期密切接触。由于麻风病的潜伏期可以很长,在病人已经去世多年后,曾经长期接触病人的家庭成员也可发病。有麻风专家报告,将麻风女性刚分娩的婴儿与其母亲隔离,其婴儿可不发病。
20世纪40年代以前,世界上没有治疗麻风病的药物,麻木、溃疡、残疾是麻风患者无法避免的结局。此后,医学家发现了治疗麻风病的有效药物氨苯砜,但治疗效果缓慢,许多病人需要终身服药。同时,长期单独应用氨苯砜后,麻风杆菌出现耐药,使治疗进展缓慢,甚至出现病情恶化。
到20世纪80年代,麻风病治疗获得重大进展,人类发现了许多有效抗麻风杆菌药物。根据病人体内的菌量,世界卫生组织在1982年推荐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方案,即采用利福平、氨苯砜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少菌型麻风,采用利福平、氨苯砜和氯苯吩嗪三种药物联合治疗多菌型麻风,疗程分别为6个月和两年。20多年的防治经验表明:麻风联合化疗方案杀菌快速高效、副作用少、复发率低。只要早期发现和治疗,就完全可以治愈疾病,不留残疾。36年前,乡村医生江志国被分配到麻风岛。一名老医生问:“年轻人,你犯什么错误了?到了这里,就是到了鬼门关!”第24
“我刚上岛时,野草有一人高,没有路,到处是蛇,还有狼。”江志国说。
他是团风县麻风病医院院长,至今已在岛上生活了36年。长期的孤岛生活,使他变得沉默寡言。他喜欢戴一顶黑色的遮阳帽,帽檐总是半掩着深邃的目光。在麻风岛上,他由黑发人变成了白发人。
团风县麻风病医院始建于1964年。当时,岛上有81名病人,挤在20间破旧腥臭的茅草棚里。6名医护人员大多年老,年轻人因忍受不了寂寞和偏见,纷纷调走了。上岛的那天晚上,他和3名医务人员同住一间草棚,床还是从一名刚刚去世的麻风病人屋里抬过来的。
更可怕的是,岛上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一到晚上,野兽就来踢门。有一名医生的孩子放在屋里,竟然被狼叼走,只剩下一双鞋。站在岛上,四顾茫茫,江志国的眼泪流了下来。难道自己的一生就在麻风岛上度过?
1972年,江志国被任命为麻风病医院院长。此前,这里先后有7任院长,都是来去匆匆。他想,自己这么年轻就当了院长,肯定能干出点名堂来!
然而,他上任没多久,岛上就发生了意外。一名失去双手的病人,用口含着火柴点煤油灯,不小心碰洒了煤油,顿时火光冲天,一下子烧了3间茅草棚。
江志国决心改善麻风岛的生活环境。在几年间,他带领全院职工和有劳动能力的病人,没白没黑地干,种树、开荒、盖房、修路、打井、通电,使荒凉的小岛有了生机,病人全部住进了砖房。
自1979年开始,江志国带领大家在岛上栽树。春去秋来,杉树、樟树、松树等长大成林,为岛上增添了绿色。为了防止有人偷盗林木,他们每天夜里巡山。有一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江志国为了追赶盗林者,差点翻船。最后,木材虽然追回了,他们却遭到了盗贼的残忍殴打。
童秋香是江志国的妻子,麻风病医院最老的护士,1973年上岛,1976年与江志国结婚。岛上的生活是枯燥的,也是寂寞的。早年,岛上狼多。一到晚上,她就把门用木棍顶住,防止野兽袭击。夏天热得大汗淋漓,也不敢开门窗。有时,丈夫外出不在家,她心里发毛,就在门上吊一个铁桶,隔半小时敲几下,给自己壮胆。她有3个孩子,都是在岛上出生长大的。30多年来,她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麻风病人,为他们打针发药、缝补衣服、清洗被褥……她既是护士,也是勤杂工。
弹丸小岛,曾经历了两次灭顶之灾。先是被龙卷风摧毁,后是被洪水淹没。在一片废墟上,医务人员带领病人重建家园
1988年8月27日,一场罕见的龙卷风袭击麻风岛。
傍晚时分,突然乌云密布,天昏地暗,平静的水库涌起了几米高的巨浪。碗口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屋顶的瓦片似纸片飞扬,整个小岛似乎都在颤动。顷刻间,屋倒墙裂,病人们吓得大喊大叫,哭成一团。这时,江志国冲了过来,大声喊道:“不要怕,跟我来!”说完,他一边指挥医护人员转移轻病号,一边背起重病号跑。很快,病人们都转移到了安全地带。一点人数,还差一个。原来,烂腿的易以波还留在屋里。江志国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将易以波一把拉到背上。刚走几步,只听身后一声巨响,23间病房倒塌了,变成一片废墟。第34
在狂风暴雨中,病人无法过夜。于是,工作人员找来了木料,支撑起几间还未完全倒塌的病房,又在树林里搭了几间临时棚子,总算有了栖身之地。
第二天,江志国带领大家开始重建家园。当他正忙着指挥盖房时,家乡有人来送信:“你家的房屋被龙卷风揭顶了,你父母让你赶快回家修房子。”他想: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是该回去。可是,岛上这么多病人没处住,眼巴巴等着修房呢!于是,他对送信人说:“我这里实在抽不开身,你转告老人家,雇几个人修房吧。”说着,他将身上仅有的30元钱掏了出来,让送信人带给父母。消息传回,父亲拄着拐杖直戳地,大骂儿子不孝。当年10月,病房抢修完工,小岛重现生机。
然而,小岛祸不单行。1995年6月,倾盆大雨连降数天,水库猛涨,很快便淹了小岛,病房被连排冲倒。面对又一场灭顶之灾,很多病人失声痛哭。
看着破碎的家园,江志国心如刀绞。他迅速向上级报告灾情,得到了8万元救灾款。为了节省经费,他带领医院职工和有劳动能力的病人当小工、搬红砖、运石灰,一干就是半年,几乎没有一个休息日。
当时,岛上有两条小木船。江志国每天亲自划船往返8趟,从天不亮运到天黑,整整拉了40万块红砖。砖一到岸,病人们再往工地搬运。最苦的要算运石灰了,因为天热,大家都穿凉鞋,没有任何防护,脚整天泡在石灰里。白天没感觉,一到晚上,脚上的皮肤大块大块地脱落,疼痛难忍。
就这样,他们建成新病房15间,维修病房20间,节约开支近两万元。当年12月,病人全部从帐篷搬进了新房。
在岛上的后山,埋葬着23名麻风病人的骨灰。这些病人的最后送葬者,并不是他们的亲人,而是岛上的医务人员
为麻风病人送葬,是麻风病医院的一件大事。很多麻风病人去世后,他们的家人都不愿来,甚至连骨灰也不要。于是,医院的工作人员就成了他们最后的送葬者。
1980年7月,一名30多岁的女麻风病人因患肝腹水死亡。在炎热的盛夏,尸体散发出阵阵臭味,必须马上火化。然而,把尸体送到火葬场成了最棘手的事。听说是运麻风病人,不管是船工,还是汽车司机,要么不愿意拉,要么漫天要价。费尽周折,他们总算找到一辆手扶拖拉机。
在崎岖的山路上,拖拉机上下颠簸,江志国等人和死者同坐在露天的车斗里。突然,死者的腹部被颠破了,一股黑液混着血水冒了出来,流得他们满脚都是污水。在摄氏30多度的高温里,浓烈的腥臭几乎把人熏倒。但是,他们只能强忍着。
到了火葬场,工作人员听说是麻风病人,立刻躲得老远,连尸体也不愿抬。他们让江志国等人自己动手,把尸体搬进火化炉。当医务人员通知家属取骨灰时,家属冷淡地说:“骨灰不要了,你们随意处理。”于是,他们只好把骨灰埋在岛上。
几乎每年的春节,江志国都是在岛上度过的。除夕之夜,沉寂的岛上响起鞭炮声。他和病人们一起包饺子,喝米酒,其乐融融。有时,他还亲自下厨,炒几个拿手菜。在这个大家庭里,他就是家长,病人们就是孩子。离开他,过年就没了味道。
当然,他留在岛上过年,还有另一个特殊的原因。“不知咋的,越是过年,越容易死人。有四个春节,我都在为麻风病人送葬。所以,一到年关,我哪也不敢去。”江志国说。
有一年腊月三十,一名68岁的病人本来就有高血压,可能因为太高兴,多贪了几杯酒,突然去世。由于正值过节,尸体只能暂时停放在岛上。医院职工连夜买来香烛纸钱,搭台祭灵。随后,大家轮流看守尸体,生怕老鼠把死人眼睛吃掉。到了正月初三,死者家里来人了。他们站得远远的,看了一眼,就说快烧了吧。然而,节日期间,根本找不到车。直到初六,职工们才用担架把尸体抬下山,雇了一辆拖拉机,拉到了火葬场。家属既不出火葬费,也不买骨灰盒,转身就离开了。于是,山上又多了一座无名的坟墓。
历经风霜雪雨,江志国最心痛的不是生活的苦和累,而是社会的歧视和亲人的冷漠
20世纪80年代,江志国到武汉出差。下了长途汽车,天已经黑了。他找到一家小旅馆,拿出了麻风病医院开的介绍信办住宿登记。当服务员看到“麻风病”三个字,吓得脸色都变了,说什么也不让他住。一连找了几家旅馆,都是同样的遭遇。没办法,他只好找到湖北省卫生厅,才算解决了住宿问题。
更令他伤心的是,连亲人竟然也不理解。1984年,他和妻子生平第一次到北京,看望妻子的哥哥。哥嫂都是国家机关干部,长期在国外工作,见到他们格外亲热。晚上,哥嫂邀请他们在家里包饺子。在饭桌上,嫂子随口问了句:“你们在哪儿工作?”江志国说:“我们都在县麻风病医院。”嫂子顿时愣了,笑容也消失了。哥哥马上解释:“他们是医生护士,不会传染。”可是,嫂子再也不说话了。直到吃完饭,也没开过口。本来,嫂子已经铺好了床铺,准备留他们在家里住宿。此时却突然改了主意,冷冷地说:“附近有个招待所,你们去住吧。”后来的几天,哥嫂再没露面,陪同他们旅游的计划也取消了。原来,哥嫂为此吵了架,嫂子把他们用过的碗筷都扔了。北京之行,伤感之至。两人无心久留,含着眼泪踏上了火车。
这些年来,江志国的心里似乎总有一个阴影,不愿与外界交往。他从来不走亲戚,也不爱交朋友,麻风岛就是他的全部世界。县里开会时,他总是独自坐在角落,从不与人同桌吃饭。因为他明白,别人尽管不说什么,可毕竟害怕麻风病。他不愿讨人嫌。
最让他寒心的是,他的三个孩子在学校里也饱尝冷眼。当年,他们住在岛上,每天孩子们天不亮就起床,坐40分钟的船,上了岸再走四五里的山路。尤其是碰上坏天气,狂风骤起,船在水中剧烈摇晃,险象环生。可当孩子们辛辛苦苦赶到学校后,同学们都喊“麻风婆”、“小麻风”。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同桌,有的还向他们吐口水。他的孩子辩解道:“我爸爸是医生,不是麻风病人。”可是,这稚嫩的声音,总是淹没在了一片哄笑之中。
于是,老师把他的孩子单独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后来,老师竟然让他们转学,以免影响学校的生源。有一次,他的小儿子哭着跑回家,说学校不让他上学了。江志国心酸地把孩子搂在怀里,眼泪止不住地流。无奈之下,他找县领导反映了情况。一个月后,在县领导的关心下,小儿子终于复学。
为了让孩子们读书不受歧视,江志国多次向上级打报告,要求离开麻风病医院。上级领导总是答复:“等有了合适的人选,就让你走。”然而,谁又愿意来这个孤岛呢?于是,他一等再等。直到今日,孩子们都已参加工作。多年来,医院职工的月均收入不到500元,很难留住人才。不少人宁愿辞职到外地打工,也不在这里苦熬。只有江志国和他的妻子,默默地坚守了36年。
岛上的艰苦岁月,使江志国的身体越来越差,每天药不离身。如今,他眼看就到了退休年龄,可以安享晚年了。他期待着离开麻风岛,又舍不得离开麻风岛。
当记者坐船离开麻风岛,小岛在夕阳的映照中,如同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这个看似与世隔绝的岛国,其实并不孤独。麻风病人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并没有被遗忘、被抛弃,而是被一群高尚而善良的人呵护着、温暖着。
一份资料显示:我国现有麻风病治愈存活者约21万人,其中约2万名治愈残老者居住在麻风(院)村。全国尚有麻风病现症病人6300余例,每年新发现麻风病人1600余例。可以预见,人类消灭麻风病的日子并不遥远,而麻风岛也终将成为最后的“标本”。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座真正的孤岛。即便是远离陆地的麻风岛,也和世人紧紧相连。第4页
[我来说两句]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国美回应央视315晚会曝光问题:将严查违规...
通讯:在这里,霍金的乐观幽默依旧留在人们心中--- 霍金享年76岁,伯吉斯的父亲2011...
色香味俱全是一道美味菜肴具备的特征,而作为食材或者说种子的黑皮花生却俨然已经具备了...
成人烫发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有部分妈妈竟然给小孩也跟一下潮流——烫发。现在大家都追...
发病没那么“突然”,脑溢血有6大征兆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脑溢血这种心脑血管疾病,它发病...
央视2016年315晚会今日举行,晚会曝光了网购刷单内幕。央视315记者在淘宝上开了一个卖面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