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专访】作家张翎:贫穷会黏在人的身上,像他的另一层皮(3)

2019-06-16 02:30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张翎:我原来也有过挣扎,但现在放弃了,不寻找了,我的世界就是这样一块灰色的地带。我能在这个灰色地带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不再想着追求某一大族群的认同,我今生今世不可能有这种认同感。我就是这么一个漂泊的人,就用这种没有根的、漂的感觉来书写。挣扎是无用的,你的离开决定你已经不是这边文化的一部分,然而你也不属于那边:你不在那儿生,也不在那儿长大;你的青春大部分时期都在中国,对西方世界的了解也仅是知识性的。我也会写西方,但我永远不可能写以西方人物为小说主角的故事,除非他跟中国文化有关,或者来到了中国。《劳雁》里也有外国人,但是他们来到了中国,我是以中国人的眼睛来看他们的,而不是作为单独的人物来描写。

【专访】作家张翎:贫穷会黏在人的身上,像他的另一层皮

《劳雁》
张翎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

界面文化:可能有的作家会假设有一种普世的人性和价值,所以可以写任何一个地方的人的故事,你不这样认为吗?

张翎:普世的人性是一个飘在空中的概念,它需要找到一个载体,要落在具体的人身上。在我的写作中,这就落在了中国人身上,因为我有基因和文化的认知;如果说要写纯粹的洋人,我也能表达一些,但这个人跟我有基因上的隔阂,我写起来有很多跨基因的想象,那就隔着一层。所以,我写普世价值要放在我理解最深的载体上。

“在解决经济独立问题之前,我不能写小说”

我从事过很多职业,当过小学代课老师、车床操作工、英文翻译、办公室秘书、听力康复师,而在四十岁之后又成了一位作家。工作是我生命中那条一成不变的基线,但是在那条基线之上,总跳跃着一些不受任何规矩挟制的活跃点子,那就是我的爱好。——《废墟曾经辉煌》

界面文化:你说之前在诊所里每天工作8-9个小时,最肥硕的时间分给了工作,残渣给了小说。现在你已经不用做这份工作了,又是怎么看谋生与写作的关系的呢?

张翎:那时每天我要工作八九个小时,所以这些年没时间写散文,到现在只有这一本散文集(指《废墟曾经辉煌》)。谈论写作和谋生的关系,我就想起伍尔夫的一句话,一个女人要成为小说家,要有500英镑的年收入和一间自己的房间。在解决经济独立问题之前,我不能写小说。在那个年代,以写作维生非常难,可能很快就要进入一种状态——写不喜欢的东西混稿费。后来到大学讲座,我也会对大学生讲,梦想是翅膀,但一定要有脚,要能落地;第一我不愿意为稿费写不想写的东西,第二我不相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写作状态,那种漏着雨的写作只能出来一个杜甫。我现在用写作养活自己没问题,我过很简单的生活,浑身上下不会用什么大名牌,但会用很多钱去旅游,我希望我一直都能如此。

在当年还不能用写作养活自己的时候,我就想好要努力解决维生的问题。所以在成为听力康复师之前,我花了很多时间做调查,很多人跟我说可以做IT、金融或者会计,我想我有两个要求:一是工作一定要要跟人打交道,因为前面花了七年接受专业的英美文学的训练,我不希望浪费自己的英文才能,不愿意完全为了收入跟数字机器打交道;第二我不要加班。我对维生的看法是你不能太爱它——你太爱会为此消耗很多,你太爱的事只有一件,就是写作——但你也不能讨厌它。收入不错,责任不大,不用加班,这就可以了。

界面文化:可是当时你就想得明白这些了?

张翎:想得非常明白,我必须解决谋生的问题。我写书的时候必须要衣食无忧,但代价也很大,跟我同龄的国内作家相比,我起步不知道晚了多少,国内成名的作家老早都已经写出成名作,我才发表长篇处女作。为了成为听力康复师我做了很多年准备,中间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当年没有一个学校会录取我,因为我的本科训练跟第一个硕士与医学没有任何关系,他们要求的课没有一门是我修过的,最基础的医学统计学我都没学过,而且我也没钱交学费生活费。可是后来是我写了一封信,信的大致内容是说我十六岁开始在厂里工作,我多么渴望做一份对别人有用的工作。系主任看到了非常感动,学费全免还给了我全额奖学金。进入系里以后我的同学都是五官科医生,我连解剖的骨头都不知道在哪里。但是读书对我来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等到实习期过去、拿到正式的全美行医执照,我出国已经差不多10年了。我2010年以后辞去工作,那时维生已经不成问题,对我来说,一日三餐不是问题,有足够的钱旅游就够了,所以我当时就决定辞工作。

界面文化:在之前的采访里,你曾经提到贫穷是持续的影响,你觉得贫穷是你小说里很重要的主题吗?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