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厦门日报新闻大篷车“走基层 看变化” 破解蔡塘

2019-03-27 22:18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当年的一片工地,如今高楼耸立。蔡塘广场已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活动的首选场所。

今日的蔡塘发展中心曾是一片老旧厂房。(资料图)

2012年正在建设中的蔡塘发展中心。(资料图)

  厦门网讯(本组文/厦门日报记者 张小燕 郭筱淳 叶舒扬 见习记者 陈璐 朱道衡 本组图/厦门日报记者 何炳进)提到湖里区江头街道蔡塘社区,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一直在创造奇迹的社区。

  在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历程中,这个占地只有1.25平方公里的小村落总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厦门成立经济特区前,作为重要的蔬菜基地,蔡塘社区是厦门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蔡塘创办全市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步入新时代,蔡塘创下的“政府引导、自我拆迁、招商先行、全民入股、共同发展”模式,成为解决被征迁居民生活出路、共同富裕、发展民生的样本,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

  今昔之分,天壤之别。这个不断创造惊喜与奇迹的社区始终牵引着我们的目光。于是,“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见证沧桑变化讲述百姓故事”厦门日报新闻大篷车“走基层看变化”大型采访活动第二站就来到这里,通过深入走访、面对面采访,聆听新老蔡塘人的故事,破解蔡塘社区发展密码。

  关键词

  奋斗

  穷村子变身厦门重要蔬菜基地

  泡上一壶热茶,诉说一段故事。坐在记者面前的蔡塘老村委会副主任唐明发,早已须发斑白。可提起改革开放40年来蔡塘的变化,老人显得神采奕奕,眼中仿佛闪过一幅幅蔡塘飞速发展的画面,“蔡塘的变化太大了”。

  老人随身带着一本《禾山镇志》,向记者“打开”蔡塘的历史。原来,蔡塘村土地大部分属于沙地,土质不肥而且严重干旱缺水,全村能种上水稻的耕地只有一成。

  “当时的日子苦啊。”唐明发说,村子与外面相连的只有一条容得下一辆牛车通过的土路。因为生活艰苦,不少蔡塘人甚至远离家乡到南洋谋生。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蔡塘都是厦门近郊的一个穷村子。

  改革开放前,随着湖边水库建成投用,彻底解决了灌溉难题,蔡塘发展迎来转机,变身为厦门重要的蔬菜基地。“蔬菜一年四季都要种,夏天顶着烈日挑着笨重的水桶为蔬菜浇水,汗水一次次打湿了上衣。”唐明发回忆说。

  奋斗就有收获。很快,蔡塘村种的蔬菜走出厦门,外调到东北,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印象中,唐明发常能见到一篮篮的花菜、橄榄菜被运往火车站,那是蔡塘人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成果。

  可是蔡塘人并不满足。“种菜啊,顶多是不愁温饱,村民还是穷,连猪肉都吃不起。”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在等待着一场巨大的变革。

蔡塘社区环境优美,蓝天碧水,湖畔绿树成荫。

  关键词

  创新

  转型升级创下“蔡塘模式”

  走进蔡塘广场,高端零售商店、高档百货中心、影院、美食广场……一应俱全,扑面而来的是热闹、繁华与时尚,这就是全市首个由居民入股投资兴建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

  这样一个造福子孙后代的现代服务业项目,让蔡塘人实现共同致富的梦想,他们年年拿分红,日子越过越旺。然而,成就并不是一日铸就,退一进二优三——改革开放40年,正是蔡塘社区勇于创新,不断实现转型升级的40年。

  今年49岁的蔡塘社区副主任曾亚勇仍记得,15岁时跟着家长在村办的沙砖厂帮工的场景。原来,早在特区建设之初,聪明的蔡塘人就嗅到了商机,创办了沙砖厂和机砖厂,赚下第一桶金。紧接着,蔡塘以“筑巢引凤”建起了工业区,吸引外资和内地企业来投资办厂。1989年,台资好立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入驻蔡塘,到1992年底,已有30家企业进驻这里。行走在今日的蔡塘,我们仍能看到很多工业厂房,它们刻录着昔日蔡塘的工业辉煌。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