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传教士曾发明上海话的音节文字:似母语又似驱(3)

2019-03-09 22:39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从语言分类上说,高第丕发明的上海话音节文字是表音文字,一个符号表示一个音位或音位的组合,和朝鲜谚文、日语假名同质;它不同于汉字和越南喃字这样的表意文字,后者是语素文字,大多数时候既能表意,也能表音。跳出语言分类法来看高第丕的发明,就不难发现它的殖民现代性属性。伴随殖民过程,基督教成为世界性宗教,而高第丕的发明并不鲜见。和沪语一样,某些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民族所使用的书面音节文字也是由西方传教士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帮助创立的。而在非洲、拉丁美洲和南亚次大陆,这样的故事早已发生过。在这些故事里,许多地方因殖民而创生的语言“巴别塔”强化了阶级与种姓的差异,却又无力超克它。

  诚然,自1842年英清双方签定《南京条约》至1900年义和团运动暴发,朝廷削弱了对传教士的控制,他们在中国政、商、学界的影响空前扩大。高第丕在1952年抵沪,不久后他便发明了这套上海话音节文字。但在文化依赖与文化对抗的博弈下,“上海土音字写法”问世二十年后就失传了。它既没有在教育界,也没有在出版界产生显著影响。说到消失的原因,同音多字并非这套音节文字的短板,毕竟这是给象形文字注音时无法避免的现象,况且自十九世纪末以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威妥玛拼音迅速普及开来;也可以把它的失败归结为缺乏机构性的传播,更由于需要单独制作印刷所需的雕版,自然难以被规模化地推广。不过,高第丕的例子还是因强行使用汉字笔画设计表音符号而具有别样的历史研究魅力。作为第一批在中国试图利用注音法普及表意文字读写能力的学者,高第丕的故事也勾勒出一幅晚清文化图景。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