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清初传教士汤若望历狱案始末

2019-06-08 17:11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汤若望是继利玛窦之后来华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他在中国生活了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他继承了利氏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中国现在沿用至今的农历就是由其编写并被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汤若望在顺治年间所受的隆恩使得天主教当时在中国的传播较为顺利。但汤若望在顺治去世后失去了保护伞。中西由来已久的历法之争使他在康熙初年经历了一场历狱案。

法治周末特约撰稿 张璐

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传教,带来了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天文学即是显著的例子。

入清后,传教士汤若望凭借渊博的知识和高洁的品格获得了顺治帝的钦佩与崇敬,也为耶稣会在中国传教事业的开展赢得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但是中西异质文化的差异,还是引起了部分士人的不满与反对。康熙初年,杨光先率先发难,掀起震动朝野的康熙历狱。


顺治驾崩,康熙即位为历狱案埋下伏笔


顺治元年(1644年),汤若望开始掌管钦天监印信,成为实际负责人,直至康熙五年(1666年)去世,前后20余年。

顺治帝时期,汤若望与清王室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汤若望曾经治好了孝庄皇太后的亲侄女、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病,太后认他作义父,顺治帝更是尊称他为“玛法”“玛法”在满语中是长者、爷爷的意思。

顺治帝亲政后,赐予汤若望“通玄教师”称号,这一赐封在欧洲被翻译为“传授天堂秘密的人(TeacheroftheSecretsofHeaven)”。

汤若望经常出入宫廷,对朝政得失多有建言。顺治帝临终议立嗣皇,曾征求汤若望意见。汤若望认为诸位皇子中只有皇三子玄烨出过天花,是最合适的继承人,这就是此后的康熙帝。

除了获得皇室的优容外,汤若望在士人群体中也颇有声望。他在朝中交游很广,遇名公巨卿、部卿大宪吉庆之事,纷纷赠言相贺,地位超然,可见一斑。

与汤若望结交往来的士人一部分为前朝遗民,他们在降清之后出仕新朝,成为“贰臣”,如金之俊、魏裔介等。这些人明朝时大多是进士出身,或为同年或为同僚,彼此之间又往往缔结姻亲,由此生发出去,内联外结,形成一张几乎网罗清初汉族士人精英的庞大交际网络。

当然,跟所有的事物一样,有支持者必有反对者。朝中同样不乏抵制天主教的反教士人,其中以信奉喇嘛教的满蒙官员以及坚决维护儒家圣学道统地位的汉族官员最为突出,但是他们的反对在顺治帝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

正当耶稣会士在这样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为进一步推进在华传教事业而不懈努力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被传教士寄予厚望的顺治帝驾崩。康熙帝幼年登基,四位满族辅政大臣开始把持朝政。这对耶稣会士及天主教传教事业而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骤雨悄然而近。


杨光先发难汤若望及耶稣会


在耶稣会士鲁日满的记录中,历狱案被称作“仇教”,仇教的主角是不信神的官员、异教徒、巫师、骗子,还有“妖魔的祭祀”和尚。而这群人的头目则是一个“邪恶的老家伙”。这个“邪恶的老家伙”名叫杨光先,字长公,江南徽州府歙县人。

杨光先性格暴烈,直爽敢言,具有抗争性。按杨光先自述,他顺治十三年(1656年)来京,十五年见到钉着钉子的耶稣画像,始知天主教便是耶稣教,从此即有了弹劾之念。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杨光先撰写了数篇文章先后上表朝廷,矛头直指天主教及西洋历法,但是这些弹劾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应。杨光先毫不气馁,伺机而动,终于在康熙初年抓住了一次机会。

康熙二年(1663年)冬,汤若望下属、钦天监奉教士人李祖白做《天学传概》。《天学传概》全文2500余字,大致介绍天主教之起源、天主教如何传入中国以及传教士来华后所做的功绩。

李祖白在文中提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本是犹太人,自西向东来到中国,并且带来了天主教。国人应当“生长子孙,家传户习,此时此学之在中国,必倍昌明于今之世”。

杨光先看到这篇文章后,对李祖白有辱先圣的说法大为不满,于康熙三年(1664年)7月底做《请诛邪教状》投书礼部,以“为职官谋叛本国”和“造传妖书惑众”两个罪名控告汤若望等耶稣会士以及李祖白等奉教士人,掀起“历狱”风暴。


礼吏二部三审汤若望


朝廷的反应非常迅速,康熙三年8月初,朝廷密旨审理历狱一案。因为汤若望、南怀仁、利类思、安文思、李祖白等人供职于钦天监,钦天监属礼部管辖。且5人都有官职,尤其汤若望,官至一品,亦属吏部管辖,所以朝廷下令由礼、吏二部会同审理。

在审讯过程中,汤若望因患病口舌结塞,不能清晰发言,只好用拉丁文和德文与南怀仁交谈,再由南怀仁当堂翻译成中文以备讯问。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