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比利林恩》的漫长解读:传教士李安(2)

2019-05-31 17:59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中场表演这段时间里,大兵们路过的那些人群——石油商人、橄榄球运动员、场工、啦啦队、记者、观众等等,大家都将目光放在他们身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目的!

  比利说,他的内心里的是怪异而可怕的感觉。整个中场秀也像是一场枪林弹雨的战争……

  人们想用虚伪掠夺他的真诚,用狂热掩盖血迹,用赞美蒙蔽质疑,用金钱收买一切,用美国故事埋葬个体生命……

  最终,比利林恩拒绝了这一切,拒绝了投资人要将属于他的故事变成一个“美国故事”,他说,“这场战争对于我来说,不是故事,它是真实生活。”

  想一想,在每一个人生艰难的时刻,你有勇气维护你的真实吗?你有勇气坚持你的真实吗?

  有媒体问李安,如果让他反过来问观众两个问题,他会问什么?李安说:你快乐吗?你真诚地面对过自己吗?

  这也是电影里,战士比利林恩用行动告诉观众的答案。

  《野蛮人柯南》

  人类是很奇特的,虽然个体哲学一直努力在追求“真实地活着”的感受,但那似乎永远只属于私人经验领域。

  只要是加诸在文本或人群之上的,什么都会被涂抹上“修饰”的粉色泡沫。《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嘲笑了这一劣根性,这种嘲笑是那么不经意,差别就要被我们忽略了……

  在记者会上,媒体们在问,士兵们在战争之余都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大部分的士兵为了那个场合,都口是心非地回答着。只有其中一个士兵恶狠狠地说,“杀人让我痛快……”,一语震惊四座。

  谜底随即揭开,那是《野蛮人柯南》的台词,所有人轰然一笑,而过。可是,看过电影的我们都知道,《野蛮人柯南》讲述的是柯南为报杀父母之仇最终登上王位的故事。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年老的柯南坐在王座上,但背景的解说表示他是在另外一个故事中走上了王位。——有些“真相”是不能放在台面上示人的。

  我们能够看到的“真实”,几乎都经过了粉饰。因此,“真实”只存在于个人内心里,还是那句话“你真诚地面对过自己吗?”

  第二篇章 信仰与责任

  经历的相似之处

《比利林恩》的漫长解读:传教士李安

  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李安大量研读了印度教的哲学。那部电影的拍摄过程,是他人生的一次有关于探寻“信仰”是怎样的一次旅程,也是一次精神飞跃和内心坚定的过程。

  像他的精神导师伯格曼终生追问的一个哲学问题那样——上帝(或者神)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李安或也曾长期疑惑在宗教与信仰之间,不知如何“自处”。

  李安与伯格曼在人生的经历上有很多奇妙的惊人相似之处。首先,他们的父亲都是极为严苛的知识分子,从小加诸在他们身上的教育方式都是高压、强制性的,这带给了他们人生极大的影响,并促成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格特征;

  其次,他们从小都生活在宗教氛围中,且都信奉基督教。伯格曼的父亲是新教路德派的传教士,他在浓厚而虔诚的基督教文化中长大,血液里都仿佛流淌着《圣经》的诗篇;

  李安的母亲虽是东方人但也信仰基督教,每日他都被母亲要求一起祈祷,“神”一直以日常生活的形态包围着他,直至14岁。

  上帝的形象动摇了

  成长期里有着宗教的丰沃土壤,却催生了伯格曼一生的痛苦追问。他甚至自称,“我的一生一直在跟上帝的关系问题作斗争。”

  伯格曼既怀疑上帝的存在,也不愿否认上帝的存在,这种矛盾表现在电影里就成了痛苦的叹寻。

  有人评价,伯格曼电影的基本心态是“存在主义和宗教怀疑论”。不过,1957年,39岁的伯格曼事实上已经通过《第七封印》找到了自己的终极答案,尽管那个答案看起来仍是无解的。

  在《第七封印》这部电影里,伯格曼向世人述说了他的思考——我们必须清醒地区分“预设的信仰”和“真正的信仰”。

  简单总结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我们过分地把社会强加给上帝的属性当作他的本质。上帝,伯格曼告诉我们,要比那些预想宏大的多”。

  评论认为,“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伯格曼对于神的一次变相皈依,或者是伯格曼通过多马对神的皈依完成了自己对神的怀疑和远离。”

  伯格曼自己也曾表示说,“上帝的形象动摇了,我仍未放弃人负载着神圣目的的想法,手术终于完成了。“

  布道者的思想碎片

《比利林恩》的漫长解读:传教士李安

  从宗教到宗教感,这是伯格曼不惑之年前后密集的作品凝结的信仰品质。没有了具体的神,但伯格曼并未失去人应有的敬畏。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