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比利林恩》的漫长解读:传教士李安

2019-05-31 17:59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本文转载自影视泛娱论,作者:张漪

  在北京宣传《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期间,有媒体采访李安时提及伯格曼,他马上拦截了别人意欲拿两人相提并论的意愿,李安说,“我不能跟他比,他是我偶像!”——在伯格曼的名字面前,李安永远自称是“学生”。

  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出来后,他也反复在各种场合表示,自己希望永远是“电影的学生”。

  李安电影艺术的根基或者说是油料库,来源于东方文化和思维,但是西方文化却仿佛火种,引燃了那堆燃料。

  我们知道,所有艺术范围内的灵性之火炙燃到某个更高的“热点”时,便会消解掉界限,锻造出人类心灵共通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这“人类共通的东西”叫做“巴别塔”。作为精神导师,引领李安进入修建巴别塔这个“工事地”的,正是电影大师伯格曼。

  不论是把“电影”比喻成一个宗派,还是一门宗教,伯格曼都像基督新教路德派的创始人马丁路德那样,开辟了一个电影(文化)哲学宗派。

  李安说过,“伯格曼的电影教会我,用哲学观念去统御电影,对神的疑问,抽象的东西,要有很崇敬的心去体现。”

  2005年,“学生”李安与他的精神导师伯格曼透过法罗岛的那次历史性的热拥,像是完成了一场生死交接仪式——李安继承了伯格曼的衣钵,开始了伯格曼派系的传教、布道。

  伯格曼曾这样定义电影,“与其说电影像一个故事,不如说它像一种灵魂的状态,但是它充满了丰富的思想和图像。”

  在电影创作上,李安正是不断地在找寻各类形态、样貌不同的“躯壳”,装进自己的“灵魂”。因此,每一部电影的主角都是李安自己,都是属于伯格曼派的魂灵。

  那么,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的那颗“灵魂”,闪现出的是什么样子?

  第一章:真实与勇气

  120帧对准人心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述男孩的内心冲击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述男孩的内心冲击

  评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120帧4K、3D放映模式的“技术革新”是绕不开的话题。120帧的观影感受是怎么样的?简单说,那是“沉浸式”的。

  每秒120帧的放映速度绝非仅仅是提高了“影像清晰度”,而是在完成“量的累积”后,出现了“质变”效果——120帧会带给人们更好的观影“体验”,尤其是观众对人物“情感”的接收与体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趋“敏锐”、“真实”、“明晰”。

  观众被放置在一个数倍于平时电影放映时人物表情、环境等信息量的场所里,眼球、精神高速运行“被迫”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观众甚至紧张、压迫到可以感受到影片里人物迸溅出来的心理活动。

  通向内心之路

  李安的这次新技术先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与好莱坞的电影拍摄理念背道而驰的。好莱坞大多数人都在利用技术“向外走”。

  即,用美轮美奂的炫目画面去营造“梦幻”和“不切实际”,去展现现实中并不存在,或者我们眼前根本看不到的东西。典型的例子就是《星际穿越》《星球大战》《盗梦空间》等。

  可是,李安这次却用120帧的技术带领观众去往深处走,去体验“真实”的人类情感,这是一条“通向内心之路”。

  银幕上,人物的面部特写表情以每秒120帧镜头的记录显现,变得从未有过的细微、真实和浓郁,扑面而来,让我们更好地捕捉到“情感”和“人物内心”。

  我们都知道,镜头热爱对准人物表情的,伯格曼正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也总是喜欢将镜头对准人的脸部,拍摄那些最细微的表情变化,让人们体会到他们的内心。

  万变不离其宗。展现人心、人性,才是艺术的至高目标。李安今天做的,只是电影手法的另一种延展和技术提升而已。

  体会真实的颤栗

  通过技术,真实的情感呈现的更为有力。而李安,又将怎样的人物情感和内心带到我们的眼前,让我们跟随着他去体验呢?

  那是——比利林恩颤栗不止却诚挚勇敢的赤子之心。

  电影中,比利经历了战场、经历了死亡,跻身热闹人群、跻身中场表演,他面对战友和敌人,面对人群和记者,挥别爱意、挥别亲情……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