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老年人 不要小看脚凉、腿软(图)

2019-03-14 05:38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70岁的刘大爷走路时出现腿软无力,最初以为是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症状非但没有减轻,慢慢地双脚开始发麻、怕冷。去过骨科、风湿科、神经科,扎过针灸、喝过中药,不但不见好,两条腿越来越怕凉,后来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找到症结,原来大爷患上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间歇跛行是下肢动脉硬化的典型症状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吴义生介绍,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行走一段路程后出现一侧或双侧小腿肚子疼痛,以至被迫停下来,休息片刻后,疼痛消失,继续行走一段路后又疼,休息后再次缓解。这种症状医学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的典型症状。
很多人对腿疼不怎么重视,尤其是老年人,觉得人老腿先老,是自然现象,以为扎扎针灸按按摩,吃点止疼药就会好的。因此,临床上也经常遇到病人足趾变黑、脚腿已坏死才来医院诊治,失去治疗的机会,最终导致截肢的严重后果。
特别提醒:一旦出现腿疼特别是伴随下肢麻木、发冷、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到专业的血管外科进行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根据病人情况,医生会建议病人进行超声检查、动脉节段性测压、CT血管成像或血管造影等检查。
年轻化是下肢动脉硬化的发展趋势
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非炎症性血管疾病,是全身性疾病,脑血管硬化可导致脑栓塞,心脏血管硬化可导致心梗,而下肢动脉硬化轻则腿软发凉,重则脚部坏死。特别是进入冬季,冷空气刺激血管收缩加剧,是下肢缺血的高发期。以前下肢动脉硬化患者多见于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现在发病年龄提前至40~50岁,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15%。近年来,医大二院血管外科下肢动脉硬化患者年龄研究显示,60岁以上中老年人占门诊量的60%,50~60岁的中年人占门诊量的35%,年龄最小的才30多岁。这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工作节奏快,压力大,高蛋白、高脂肪的不良饮食习惯,是动脉硬化发病率逐年增高和呈年轻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此外,抽烟、喝酒、寒冷等因素也可诱发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生。糖尿病患者是下肢动脉硬化的高发人群。
下肢动脉硬化就像水管有了水锈
下肢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当血脂沉积在下肢动脉内膜上,内膜面向管腔内突起,造成管腔狭窄,通往下肢的血流减少。随着病变的进展,管腔越来越狭窄甚至堵塞,当血流供应不能满足肢体运动时对氧的需求,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最初表现为肢体发凉、发麻,行走时下肢肌肉对氧的需求增加,而病变的血管不能提供足够的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迫使肌肉细胞进行乏氧代谢,由此而产生大量酸性代谢废物,进而引起疼痛。当活动停止,代谢废物被血流带走清除,疼痛感消失,这种症状重复出现。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被迫停下来的距离叫跛行距离。随着病变的进展,跛行距离逐渐缩短。当发展到侧枝小动脉也不足以维持肢体的需求时,血供最差的趾端部分出现昼夜不停的疼痛,称为静息痛,进而造成脚趾溃疡、坏疽等症状。
治疗方法分内外
治疗下肢动脉硬化,内科用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或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包括戒烟、保暖、适当锻炼、高压氧疗以及各种扩血管、抗凝、活血化淤药物等。
外科治疗包括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式,局麻下通过动脉穿刺,引入导管,对狭窄部位行扩张或支架术,优点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近年来应用微小球囊开通小腿动脉治疗糖尿病足取得非常好的疗效。手术治疗主要有动脉内膜剥脱和血管搭桥两类。如果硬化斑块较局限,可采用局部硬化内膜剥脱,否则就须行搭桥术。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在狭窄闭塞段的两端分别与正常动脉吻合,从而越过狭窄段向远端肢体供血。相对于介入治疗,搭桥手术的创伤较大,一般需全麻或半身麻醉,术后须卧床5-7天,2周方可拆线。无论是介入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都有血栓形成再栓塞的可能,所以要继续采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
1.年轻时就要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低脂、低糖、低盐,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等,少吃刺激性食物。
2.高脂肪、高糖类饮食会造成高胆固醇、高血脂,容易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应少进食高糖、高脂的食物,如虾蟹、肥肉等。
3.少饮酒不抽烟,可适量饮用葡萄酒。
4.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减压和自我调节,劳逸结合。
此外,建议四十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常规做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是否有斑块形成,以便及时确诊。
新报记者 邱华艳 通讯员 宋晓琳
作者:邱华艳 宋晓琳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