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纪实】“麻风病村”最后的坚守者(4)

2019-03-19 04:17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李云华丝毫不懂闽南话,每次需要与康复者交流,都要请老院长在旁帮忙翻译,或找康复者中稍微会说点普通话的人协助。工作开展十分困难,与病人之间的距离难以拉近,碰上脾气大的,还会招来难听的一顿骂。

因此,突破语言关是李云华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为了与病患更好地沟通,这个广西小伙子硬是生生把闽南话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但这对他来说,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麻风村中的康复者,大多是1958年进来的旧病患,他们与世隔绝几十年,与亲人联系甚少,很多人甚至早已无亲无故,封闭、孤独的生活令许多人性格孤僻,脾气暴躁,大喊大叫、怨声载道是李云华经常收到的“问候”。

康复者间的矛盾,他需要调解;患者的生活,他需要照料,但不是每一次付出都能被理解。“有些老人家喜欢往屋子里捡各种东西,连树枝、破罐子都捡回屋子里,不仅搞得屋子乱七八糟,还使得屋内空气混浊,很不卫生。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去,趁他们外出晒太阳的空当,把屋里的垃圾全部清出去,结果,被他们揪住骂了很久。”说起这件事,李云华忍不住笑了。

小到换药洗伤口,大到带康复者进城看病,李云华都要一个人完成,他同时还要照顾一些后遗症严重的康复者,“有时候,我走到麻风村的公共厨房,有些康复者就倒在灶台边,溃烂的伤口不停地流血,脚边一片血水,非常危险。”每当遇到紧急情况,并不高大的李云华,就会一把将倒在地上的康复者抱起来,几乎是小跑着返回屋子,立即采取措施止血,又快速跑到药房,拿药,配药,给对方打点滴。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让人防不胜防,也因为这样,李云华不怎么敢出远门,即使不得已要到外面采购物品或参加医学活动,即使出门了,也一定会频繁地打电话回去,确认所有康复者都平安无事才能放心。

【纪实】“麻风病村”最后的坚守者

六、一面为道德与善良树起的旗帜

据南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戴艺锋介绍,经全市麻防工作者努力,1994年南安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患病率控制在1/100000内,但每年仍发现新麻风病人1例至3例。由于预防得当,目前新发麻风病人均采取社会治疗,留在康复点的都是1958年左右进来的老病号。

“历年累计住在康复点的麻风病人140人,目前只有8人,年纪最大的86岁,最小的近60岁。”戴艺锋告诉记者,“李云华是我省唯一一名进驻麻风病康复点的专职防治医生,驻守在村里已经24年。”

伟人毛泽东同志在庆祝吴玉章同志 六十寿辰 时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李云华医生已经用自己人生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麻风病康复的这一善举,他说,只要有需要,他一辈子都愿意做这样的坚守。

付出就会有收获。李云华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去年5月,他又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纪实】“麻风病村”最后的坚守者

【纪实】“麻风病村”最后的坚守者

【纪实】“麻风病村”最后的坚守者

感谢李云华医生接受釆访!

感谢南安市疾控中心、南安市作家协会提供文字素材!

感谢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南安支公司银保部林冰池经理陪我前往釆访!

感谢天下所有善良的人!

本文为初稿,正式媒体发表时将作重大修改,见谅!

【纪实】“麻风病村”最后的坚守者

【纪实】“麻风病村”最后的坚守者

【纪实】“麻风病村”最后的坚守者

【纪实】“麻风病村”最后的坚守者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知名学者、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洪凯先生的点评: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