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麻风病康复村最后的村民(图))
康复村的老人们晾晒萝卜干做食材,他们在屋旁还种了蔬菜。张柳青 摄
梅县区松口镇康复村是个在地图上也找不到的地方,这里依山傍水,鸟语花香,宛若世外桃源,村子里住着12个平均年龄接近70岁的老人。老人们因患上
麻风病而住进村子里医治,虽然如今他们都已痊愈,但肢体上和容貌上或多或少都留下了残缺。有些老人自1958年建村住进来以后再也不曾离开过,几十年来他们相互依靠,相互照顾,在这个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过着简单的日子。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留守村子因情深也因无奈
2月底的山区早晨,天微亮,89岁的老人戴凤玉单手撑床吃力地从床上坐起来,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提起在床边的红色塑料桶,慢慢向水龙头边走去。装满一桶水后,戴凤玉来到村旁自己种的几平方米大的田地旁开始浇水。戴凤玉是康复村里年龄最长的老人,她因病右腿被截肢到大腿根部,但多年来与拐杖作伴,她已经把它看作身体的一部分,用起来十分自如。虽然是村里年龄最大的老人,但她的劳动力一点也不输给村里的其他人,种田、砍柴、洗衣服,皆无需帮忙。
戴玉凤在松口康复村建村第二年,也就是1959年进入村子里治疗,因病情严重而被截去了右腿。麻风病治愈后,因行动不便,戴玉凤并未离村回到家乡。“当时女儿患病去世了,女婿领着外孙们再找了个媳妇,我回去也没有家了。再说我右腿截肢了,自己行动不方便,还会给家里人造成麻烦。”村子里的人与她虽无血缘关系,但在治病最艰难的那段时间,他们相互扶持对抗疾病,产生家人般的感情。“住在这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谈起往事,老人只是微微一笑,她说外孙们每年都会来看望自己,那是她每年最期待的日子。
吴秋昌喜欢坐在村门口晒太阳,一坐便是一整天,不走动也不与人说话。吴秋昌在治愈后,曾经回过家乡,但当时麻风病在国内还是十分严重的传染病,人们“谈麻色变”,封闭的村里人听说吴秋昌回来了都着急着要把他赶走。“我跟他们说我治好了,不会传染了,他们不信,每天都有人在我家门口闹,走在路上也会被
村民拿着扫把驱赶。”为了不给家里人添麻烦,吴秋昌只好再次回到康复村里。
这样的遭遇并非只有吴秋昌曾经经历过,村里不少人都尝试着回过家乡。“我们就是一群狼狈逃离在这的人。”今年69岁的王鸿东1993年来到村子里,是村里最后入住的人。听到王鸿东这么说,张香招笑嘻嘻地说:“有吃有喝,这么好的风景,还有我们陪着,这不也挺好吗?”
患病老人相互扶持结成连理
张香招是蕉岭高思村人,1958年年仅17岁、风华正茂的她来到康复村,一待便是58年。今年已经75岁的她虽然年龄不小了,但依旧是村子里的开心果,性格开朗,说话嗓门大,一开口总能逗得村里人张嘴大笑。被截去左小腿并安装上了假肢,她走起路来与普通人无二样。只是总是不自觉地用圆圆的手掌插着腰,让面对着她的人看不见她已被截去、指节长短不一的手指。
在张香招年龄尚小、还未懂事的时候,她贫苦的家人把她寄养在隔壁村,还未生育就患上了病,此前从未感受过家人温暖的她来到村里,才有了家的感觉。如今,张香招每年过年都会回到家乡,她的哥哥、弟弟曾劝她搬回家乡住,但她都拒绝了。“还是这里好。”
因为村里的人年事已高,需要相互扶持着过日子,相处得来的老人就会住在一起,在生活上好有个照应。张香招与李玉鸿便是相扶相依的一对,当初张香招手部不方便,村里人就撮合他俩结成连理,如今张香招无法完成的家务由李玉鸿帮着做好,李玉鸿的生活也由张香招打理好。村里像他俩般结成夫妻的还有两对。
康复村的负责人李雁是村里唯一一位未曾患过病却住在村里的人,踏实能干、少言寡语的他是在村子里出生的。李雁的父母患病后来到康复村,痊愈
后的两人产生了感情并生下了他。从小在村子里长大的他对村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使从未患病,也未曾离开村子在外面的世界居住。如今父母早已离世,作为村子里年龄最小的人,李雁主动承担起村里的大小事务,他每周都会骑着摩托车到10公里以外的镇上购买一周的食材,并安排好物资的分配。为了更方便村里人出行,他把松口到梅县的大巴发车班次、时间、联系人电话,以及医院联系方式和摩托三轮车联系方式写好粘贴在村口,并购买了村里人公用的手机。踏实为村民做事,李雁深受村里人信赖。
社会关注让小山村有了人气
据了解,村里人气最旺时多达400多人,许多人治愈后离开了村子,更多人在村子里度过了最后的岁月。这几年村里去世的人格外多,2年内有5位老人相继离世,如今村里的人年龄都不小了,李雁说,再过几年,可能村里的老人都将离去,松口康复村也就不存在了。
村子位于偏僻的山区里,老人们白天喜欢坐在一起聊天、晒太阳,晚上便会聚集在有电视机的人家里看电视。梅县区政府给每位老人每月662元的生活补助和200元的药物补贴,基本上足够老人们花费,有些老人还能将余钱存下来购买电器用品。政府还为每位老人购买了医疗保险,保障老人们基本的就医需求。此外,梅州市政府几年前就为老人们购置了太阳能热水器以及锅炉等生活用具。虽然远离城镇生活不太方便,但各级政府的关怀基本保障了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除了政府关怀外,康复村也逐渐得到了社会组织的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来到村里,为老人们的生活解闷,为村子增加人气。不少慈善组织都曾来到村里,除了带来生活物资,为老人们表演节目外,还会在节日时与老人一同包饺子。村子不再是被人遗忘的角落,而是被爱心围绕的世外桃源。去年11月份,得知许多老人已有几十年未来过梅州城区后,在梅州乡贤熊德龙先生的资助下,梅州慈善小组“棕树小组”带着老人们到梅州市区内的景点游览了一番。
记者在村子里采访的当天,梅州市嘉城义工协会的义工们也来到了村子里,他们为老人们送上了米、油和保暖的鞋子,并为老人们献唱歌曲。得知义工中有蕉岭老乡,张香招拉着义工聊起了家乡事,兴高采烈地与义工们谈天说地。当义工唱着歌曲《父亲》时,刚刚还笑容满面开着玩笑的张香招突然沉默了,泪水在眼睛里打转,旁边的老人也都暗自抹着眼泪,义工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也忍不住落下泪来。张香招拉着义工的手,连连感谢道:“现在有很多人来看我们,不然很孤单。”
临走时,张香招还对义工老乡开玩笑说:“阿妹,工作顺利,赚多多钱再来看我们。”车渐渐离开村子,老人们都站在村口挥手与义工道别,依依不舍地看着车子逐渐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