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青岛各届回忆50年代学雷锋 不流于形式真心助人(2)

2019-03-18 11:12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张巨川说,演员有时住饲养室,有时住贫下中农家,有时在办公室里支起六个方凳就是一张床。一开始住在饲养室里特别不习惯,牲口的味道实在难闻,慢慢地也就适应了。

  “剧团要求住在贫下中农家不能摆架子,我们都主动扫院子、挑水、收割麦子、晒麦子。”他回想了去胶东街道南庄大队收麦子的场景,“早上摸黑起来,晚上擦黑回来。”

  不光是送演出,演员们还要有服务群众的特长。

  “当年,剧团副团长曾金凤送戏送到老农民炕头,给老太太梳头、抓虱子;乐队的张清祥会针灸,农民有个头痛脑热的,他就给治。”张巨川说,他有理发技术,经常为农民服务。本报记者 刘丽娜

  为地方多做好事

  ●乔帅民 67岁原驻青某部战士

  上个世纪60年代,乔帅民是驻青某部战士。“当年学雷锋,就是部队官兵为地方、为群众多做好事、实事。”

  1970年夏,位于团岛的第二海带厂收获的海带堆积如山,如不能及时晾晒将腐败烂掉。接到厂方求助,部队派乔帅民带队将海带运送到麦岛一带晾晒。装载太多,运送海带的敞篷车一时失控,乔帅民与海带一起翻出了车厢。

  这样的任务是临时性的,部队上常态化的学雷锋就是农忙时节帮助农民干活。刚入伍时,乔帅民所在连队来到原崂山县崔家沟村收麦子。“晚上住在农民家,挑水这样的活儿基本不用农民干,部队官兵都包下了。当时一个农忙季,非战备人员轮流到农民家帮忙,整整20多天完成了秋收秋种。”本报记者姜慧丽

  排长队买雷锋书

  ●沈伯威 65岁青岛大学退休老师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我到现在还能一字不差地唱出来。”提起雷锋精神,沈伯威激动地唱起来了,“那时候的雷锋就在我们身边,他是做好人好事的代名词。”

  “50年前,我还在上初中,对雷锋的事迹太熟悉了。”沈伯威说,当时有一本讲述雷锋生平事迹的书,好几百页,里面有好多故事至今都记得:他冒着风雨送抱小孩的老妇人回家,他在火车站帮助丢了钱的妇女……“这本书非常紧俏,我在书店排了好久才买上,没买上的同学纷纷借阅。”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发自内心地觉得雷锋了不起,大家都比着做好事。”沈伯威回忆,每次学校发动学生义务劳动,大家一定会高呼“学雷锋”的口号。初中时,学校发动他们去种蓖麻子、修路、挖土、挑担子,十分辛苦,但同学们都争先恐后。本报记者刘振兴

  真心实意帮别人

  ●王国庆 64岁红岛路社区居民

  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那年,王国庆还在大学路小学读书。“大学路上当时拉煤、拉钢材的地排车很多,放学后,看到地排车上坡,都会主动上前推一把、送一程,一辆地排车后头常常跟着四五个孩子。小学生人小劲也不大,胜在人多。”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王国庆在某福利厂就业。每年3月前后,厂工会都会组织有专长的残疾人到栈桥附近设点。会理发的自带工具帮人理发,聋哑人帮市民修自行车,盲人则为有需求的人推拿按摩,不管干什么,大家都是发自真心地帮助别人。

  后来,王国庆进入机关工作。每年3月5日前,单位会组织职工捐款,然后带着钱物到市福利机构搞些慰问活动,年轻的共青团员也会到市社会福利院帮那里的老人理发、洗脚……

  学雷锋以厂为家

  ●夏玉波 62岁海琴社区居委会主任

  1967年,年仅16岁的夏玉波走进原四方机厂铸钢分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那时候,学雷锋就是要以厂为家、无私奉献”,夏玉波将做好事的时间集中定格在午休时段。

  那时,每天吃过中饭别人休息,夏玉波不闲着。“我们生产时用到一种芯铁,大约手指粗细,最短的只有10公分。用过之后,芯铁都被扔到垃圾堆里,厂里定期派车清理掉。我和班组的同事利用午休时间到垃圾堆里捡芯铁,天天捡、月月捡,一年少说也能捡回一二十吨。”

  除了捡芯铁,每到高温季节,夏玉波还和班组的姐妹们业余时间为一线职工制送绿豆汤,一送就是十几年;在冬季来临前,她又带领班组姐妹们午休时间为车间缝制防寒门帘、为矾砂工地缝制盖砂被。本报记者姜慧丽

  村村都唱雷锋歌

  ●刁世瑜 61岁胶州市胶西镇娄敬庵村村民

  “我们从一年级上学开始学雷锋。”刁世瑜说,“先是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然后学做好事,再就是学习‘干一行爱一行’。”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