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左)和刘达临在现场结合各自的研究经历就“一个国家的性与爱”展开对谈。董大陆 图
纪录片《马赛克里的中国》海报
早报记者 赵振江 发自北京
绣花鞋、女人的三寸金莲伴随着急促的鼓点在大屏幕上晃动。
6月25日,凤凰网文化频道创作的微电影纪录片《马赛克里的
中国》在北京言几又书店举行发布会。
《马赛克里的中国》是由凤凰网文化频道原创出品的微纪录片项目,围绕着“中国人的性历程与性观念”这一主题深入讨论国人的性现状,纵观古今国人对于性与性别的认知态度,以性人权和性多元平等的视角观照当下。五集短片,分别涉及古代性文化、“文革”时期的性、文学中的性、影视中的性,以及性别多元等问题。
“马赛克一方面是指我们对性的问题本身存在一些认知盲区。另一方面是道德、政治等因素自然对性这个话题贴上马赛克。我们只是想试着稍微能揭开一角,看中国人在这方面怎么想的。”凤凰网文化频道主编胡涛表示。
作为纪录片顾问的学者李银河、上海大学社会系教授刘达临在现场结合各自的研究
经历就“一个国家的性与爱”展开对谈。他们探讨了中国的性开放现状,李银河认为中国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性
革命,刘达临则认为中国性开放好比两扇大门,过去紧锁现在已被打开。
撕开马赛克看见中国
事实上,性在中国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胡涛介绍,性在当下更是受众追捧的焦点。从“性文化节”四处开花、东莞色情行业被整顿、反色情大妈制造“泼粪事件”,到李银河公布跨性恋情、朝阳群众举报明星嫖娼,再到最近蔡康永洒泪介绍出柜经历,每一次与性有关的事件,都能引发巨大的社会效应与观念碰撞。
胡涛介绍,在当下中国,性禁锢和性放纵如并蒂莲一般同时存在,一方面,大部分国人仍谈性色变,反色情大妈呼吁杜绝一切性开放,另一方面,有官员包养多名情人,潜规则横行,换妻、群交、嫖娼等行为屡见不鲜。国人茶余饭后的黄段子、黄色笑话,报章网络无处不见的性暗示广告,与官方的严肃话语形成强烈对照。欲望与禁忌在当下中国共存共生,如同一道巨大的马赛克,遮蔽着一个国家最真实的欲望,也生发出无数畸形的社会病体。
撕开这道马赛克看见中国正是他们做纪录片的初衷。然而他们这部微纪录片还是打上了马赛克,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收到了有关部门的修改意见。在现场,胡涛略开玩笑地说自己愿意让家人知道参加今天的活动,他来也是为了撕掉自己身上的马赛克。
胡涛介绍,该系列纪录片以“中国人的性历程与性观念”为主题讨论国人的性现状,试图梳理古今国人对于性与性别的认知态度,以性人权和性多元平等的视角观照当下。第一季纪录片分为五集,分别涉及古代性文化、“文革”时期的性、文学中的性、影视中的性,以及性别多元等问题。五集纪录片分别邀请了李银河、刘达临、朱大可、陈村、郝建等五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展开讨论。
在第三集纪录片《爱人同志》中,李银河偕同性爱人大侠一同出境,在镜头中她们在餐桌前一起就餐。李银河介绍,在她看来爱情分为两种:一种是两个相同的人彼此吸引,另外一种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人之间的吸引,她和王小波是前者,和大侠是后者。公布和大侠的爱情引发不少争议,即便如此,李银河仍然认为中国人对性认识的整个情况是越来越好的。
李银河:
中国对性的认识在变好
“中国性发展刚刚走出中世纪,并且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
革命。”李银河用两句话概括了中国的性发展状况。
多年以来,李银河一直致力于在中国推动性观念的普及,同性恋、虐恋等题材她均有涉及,并大胆发声一次次搅动社会传统观念的神经。
在她看来,中国此前有各种各样对性相关的行为的制裁。在1980年代,中国有全世界都没有的《聚众淫乱法》。另外,此前中国每年都会枪毙很多淫秽品书商。通过对《人民日报》等报刊的研究,她还发现中国曾枪毙很多开妓院的妇女。最后一例是1996年,杭州芭堤雅洗浴中心的一个女老板被枪毙。李银河以这样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终究走出了“中世纪”—北京的女青年写了7篇淫秽小说,传到网上点击量8万,她触犯了刑律,算传播淫秽品,但只被判了4个月拘役,“前后的变化还是很大的,搁在1996年是要被枪毙的。”李银河表示。
另一方面,李银河发现在2013年的调查中,中国人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1%,而在1989年她做的随机抽样调查中,该比例为15.5%。
“婚前性行为规范是一个反映社会性观念变化的敏感指标。”在李银河看来,中国现在正在经历类似于西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性革命,只是中国人不像当时的西方人上街游行喊着“我们要做爱,不要战争”的口号。而如果将当代中国的婚前性规范与中国传统的性道德相比,变化就更加明显:传统的性道德不仅完全禁止婚前性行为,就连拉手、接吻和拥抱都是不允许的,新婚的男女最好在婚前完全没有接触,甚至完全不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李银河认为,真正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也许不是婚前性关系比例的上升,而是婚前的一般肉体接触(拉手、接吻、拥抱和爱抚等)。因为这才是过去完全没有、现在几乎人人都会有的行为;这才是过去完全不允许、现在已经完全允许甚至得到赞赏的行为。这是真正的革命性的变革,“中国的性革命已经发生了,但是是静悄悄的。”
李银河认为,整个中国对性的认识处在一种拉锯战的状态,进步派和保守派在激烈斗争。但整体情况还是越来越好,尽管出现回流,大江毕竟要东流去,对性开明的认识是这股东流。
刘达临:
中国性开放好比两扇大门
和李银河对谈的刘达临研究性文化三十余年,共办了十三个性学博物馆,在国内外办过七十三次展览。他介绍,在办展览的过程中观众有赞有弹。二十年前,外国记者问刘达临中国性开放的情况如何。他回答性好像是两扇大门,过去是紧锁着的,现在已经被打开了,但是却开了一半,还有一半要慢慢地推开。两年前有记者问同样的问题,刘达临回答中国的性还是两扇大门,一扇开着,一扇关着,只是关着的大门已经变成了玻璃门。你看着是门,走上去了,就会磕个大包。
今天面对同样的提问刘达临这样解释,30年前,他讲性教育、性文化,会受到公开的辱骂,有的官员也会公开指责他。现在这种情况不存在了。在过去的十年当中,他再没有遇到哪一个政府官员公开说性文化不好,性博物馆不好,性教育不好。这中间的门槛没有了。但是这些官员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疑虑—性到底是不太好的问题,可能会有风险。这会导致官员对性教育有一些迟疑。
刘达临分享的两个故事或许可以折射中国性开放的现状。2004年,刘达临和同事到某自治区办性文化展,全部手续办妥后,开幕的当天生生被迫闭幕了。原因是,其中的一个领导接受不了,并发出话来:“只要我在位一天就别想办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
另一个故事则是1995年刘达临和同事在柏林办中国古代性文化展,当时此举轰动了整个柏林,当地媒体报道,“柏林掀起一起中国古代性文化热。中国古代性文化的魅力征服了德国人。”“我们这个展览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民族行为,国家行为,我为国家争光,感到很开心。”刘达临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
回顾自己的研究生涯刘达临介绍,尽管会面临一些压力和困难,但他说面临的时代毕竟比百年前中国性学研究先驱张竞生宽容太多了。他感慨自己很幸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性文化。“正是八十年代的开明和开放促进了我的研究。反观当下不一定有当年的开明氛围。”刘达临如此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