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之美誉(3)

2019-06-02 18:07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1977年春,在仙翁山壑则村一带发现了裸露出地表的古树化石群7处,经当地群众上报,专家初步鉴定,这些化石属于地质学中的中生代三叠纪范畴(约2.25亿年至1.8亿年前)。当时的上党地区,气候温暖而湿润,裸子植物繁盛,恐龙开始出现。这些高大的树木在造山运动中倾倒埋葬后,细胞壁中的水分迅速被地下水中的硅所替代,形成了硅化木,也就是现在看到的树化石。仙翁山木化石群的形成大约和煤层的形成同步,相对于煤,木化石对地质条件的要求要严格、苛刻的多。从地壳运动、树体掩埋到高温封闭、硅木替换,它是由数个连环而严密的偶然因素,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其对古生物、古气候、古地质、地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是人类探索自身诞生之前物种起源,演变、进化过程的珍贵实物资料。如此大规模的木化石群,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我国很早就有了对树化石的认识,唐代诗人陆龟蒙有句云:“其间绕古松,往往化为石。”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关于树化石的记载。千百年来,随着人们对树化石认识的不断深入,它的不少特性逐渐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并最终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奇石文化。

为保护、研究、开发、利用这一珍贵的自然文化,市、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科学规划,有效运作。最终以仙翁山为中心建起了木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公园核心区约两平方公里,园内木化石以原地保护,就地参观为主。基本保留着出土时的原有地貌与地质形态。透过大型玻璃展柜,游客不仅可以直接欣赏到树化石的原始形态与个体差异,更可真实的感受到造化的神奇。随着公园内大型现代科技展馆等相关配套设施的陆续建成,这里必将成为一处融科学、人文、自然与一体的新兴旅游胜地。

发鸠山的精卫祠与石头道观

《精卫填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始出《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拓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以后又陆续见于《述异记》、《博物志》、《太平御览》等历代典籍中。精卫不惧东海之大,不嫌自身之小,一往无前、锲而不舍、誓填东海的奋斗精神,感染并影响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更被历代诗人所敬仰、咏颂。从陶渊明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到韩愈的“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从王建的“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到顾炎武“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句句感人至深,读来荡气回肠。

精卫鸟的故乡发鸠山,坐落于长子县城西25公里处。数千年丰厚的历史积淀,使她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山。山之东麓,漳河源头,自古建有精卫祠,亦称泉神庙,庙宇宏大,殿堂壮丽。宋政和元年(1111年)奉敕易名为“灵湫庙”。庙内大殿主像即精卫女娃,殿门楹联云:女娃理水南经北纬汇集神泉山灵湫;漳源泻碧西流东注灌溉上党万顷田。下联的“漳源泻碧”乃邑中古八境之一,即源于此。庙傍有四星池,泉水四季喷涌,清澈甘甜,冬夏恒温,数九寒天,万木凋零之日尤称奇观,但见池面水气蒸腾,池底却碧草如丝,清翠可人。庙周围有摩天塔(又名开岁塔,三层方形青砖塔),鸡鸣桥,上天梯,南天门、仙人睡石、直勾圪针等古迹与景点,有关它们的传说,更是口耳相传,源远流长。灵湫庙内另一道引人关注的景观是,宋以来的大量祈雨碑,其中许多碑文均出自当时的长子县今之手。文精墨妙,多有佳品。一年一度的农历三月十八庙会还让您有机会领略一番精卫遗俗,山乡风情。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