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千年流传的蚩尤戏:发源于南北朝 现代春节社火

2019-03-09 18:49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千年流传的蚩尤戏有幸流传至今。而这个堪称社戏活化石的节目,每年春节期间都会在太原东山深处的韩沟村(今属寿阳县)呈现。有文化学者指出,这种在当地称为“爱社”或“耍鬼”的社火形式,是中国最原始、最古老的北方傩戏,可以确定是《述异记》中“太原村落间”“蚩尤戏”的珍贵流传。

太原人一般把春节期间的“社火”称为“红火”。社火、红火之所以都带个“火”字,是因为这种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表演时都是在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旁进行的。“社火”还有个兄弟叫“香火”,民间有“社火娱神、香火娱人”的说法,表明社火之初,是原始村社因为某种物质或精神需求,举行的一种取悦神灵的社事活动。此后这种活动不断规范,从一年两次“春社”和“秋社”,固化为只有到最重要的春节才举行的综合性祭祀、戏艺和风俗活动。

有关古代太原春节社火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著作《述异记》。那时太原社火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节目,不是模仿鹳雀捕鱼或丹鹤舞蹈的踩高跷、也不是模拟船夫行船如履平地的跑旱船,而是大名鼎鼎的“蚩尤戏”。

《述异记》介绍完蚩尤及家族的一般情况后说:“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载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紧接着又说:“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还说:“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首疫,其俗遂为立祠。”《述异记》透露的信息是:第一,蚩尤戏在“冀州”有表演(南北朝时太原属冀州),表演时需戴牛头面具,汉代的角抵戏应是蚩尤戏的遗留;第二,太原村落间的蚩尤戏不戴牛头面具;第三,汉武帝时,蚩尤曾白天显身太原,他长着龟足蛇首,并带来瘟疫,民间于是建庙侍奉。

这段话要划的重点是:太原蚩尤戏之所以不戴牛头面具,是太原人见到的蚩尤长着蛇头,与传说中长着牛角的蚩尤不同。这里需要辨析一下。《述异记》文中的太原“祭”蚩尤,不是指磕头捣蒜那种“祭祀”,而是紧承上文接着聊“蚩尤戏”的表演形式。“述异”的含义是“记述异常”,上句说冀州蚩尤戏戴牛头面具,下句说同属一州的太原“蛤蟆有毛”、不戴牛头面具,这就是“述异”。其实,只要读一遍《述异记》,也看不见还有祭祀蚩尤用牛头的记载,单说太原不用牛头当供品,何异之有?

因此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南北朝时期的冀州为什么只流传蚩尤戏,而没有和蚩尤同时代的黄帝炎帝戏、还有后来名气一点也不小的尧舜禹戏?

这还得从蚩尤的民间形象说起。总括古籍说法,蚩尤长得头颅如牛,四只眼睛,“耳鬓如剑戟,头有角”,牙长二寸,背有双翅,六条胳膊,九根脚趾,打起仗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蚩尤兄弟众多,有七十二、八十一等几种说法。他们兄弟都生有铜头铁额,人人本领非凡。现在看,把蚩尤描绘成牛头鸟身、足生九趾的模样,表明他极可能是一个以牛和猛禽为图腾的部落首领。实际上,《尚书》《战国策》《史记》等典籍,就都称蚩尤是活动在南方“九黎”部落的大首领。司马迁说:“九黎君,号蚩尤是也”。

蚩尤在民间被妖魔化,是他和黄帝、炎帝联军打了一仗并被砍掉脑壳后的事情。炎黄联军战蚩尤的发生地有若干版本,按山西民间传说,发生在远古时代的炎黄与蚩尤大战,是因为南方蚩尤要抢掠运城盆地的食盐,黄帝、炎帝部落为了保卫重要民生资源结为同盟,联手灭了蚩尤并将其肢解,于是盐池附近有了“解州”地名。黄帝和炎帝之裔,称为“炎黄子孙”和“华夏儿女”,因此冒犯炎黄族群的蚩尤落个什么名声,就是不难想象的事情了。但是,蚩尤虽然身首异处,但他千年“骷髅”居然仍硬似“铜铁”,况且还阴魂不散地来太原逛了一圈,并带来令人恐惧的瘟疫,那么对带来幸福的神和带来灾难的鬼都保持敬畏心的百姓而言,创造一种社火表演取悦讨好蚩尤,实在是驱鬼除疫和酬神纳吉两项愿望混合表达的复杂心理使然。

千年流传的蚩尤戏有幸流传至今。而这个堪称社戏活化石的节目,每年春节期间都会在太原东山深处的韩沟村(今属寿阳县)呈现。有文化学者指出,这种在当地称为“爱社”或“耍鬼”的社火形式,是中国最原始、最古老的北方傩戏,可以确定是《述异记》中“太原村落间”“蚩尤戏”的珍贵流传。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