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麻风病:一个古老的慢性传染病(2)

2019-03-15 22:11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麻风反应可分为Ⅰ型(逆向反应或称升级反应)和Ⅱ型反应(结节性红斑反应或称ENL)。前者为细胞免疫反应,多发生于少菌型(PB)麻风病人;后者为体液免疫反应,主要发生于多菌型(MB)麻风病人。Ⅰ型麻风反应发生、发展均快,消退较慢,通常需数月,其发生频率少,主要表现为原有皮损出现充血、水肿、疼痛和/或突然发生新的红肿、疼痛的皮损;周围神经肿胀,疼痛。Ⅱ型麻风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上的ENL,其发生、消退均较快,一般持续1-2周左右,但发生频繁,往往此起彼伏。ENL初起为鲜红色,继之呈暗红、棕褐色,消退后暂留有色素沉着;严重的反应,ENL可形成水疱、溃破。Ⅱ型反应可以仅为ENL,但多伴有神经炎、虹膜睫状体炎、淋巴结炎、睾丸炎或发热等全身症状和体征。麻风反应不仅增加病人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常可导致畸残。

当前,我国新发麻风患者中95%是农民。因此,县乡村三级卫生人员是卫生防病的第一道卫士。然而这些医生大多数不了解麻风病的早期症状,误诊、漏诊、误治时有发生。要解决这些问题,从麻风防治战略考虑,在流行区,大力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同时,防治麻风应作为基层卫生人员的基本工作任务,必须成为基层卫生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史链接

我国麻风流行已2000多年,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古称疠风、大风、恶疾等。在《战国策》中《范雎说秦王》一文里,也曾提及殷商时期(约公元前1066年)的箕子,在商朝灭亡之后曾“漆身为疠”,佯装成麻风病人逃到现在的朝鲜半岛,以避周王姬发的忌害;《论语》记载中,孔子弟子冉伯牛可能患有麻风病,孔子赴冉伯牛家探望,只是站在窗外和他握手;“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就曾身患麻风,后死于跟随曹操的征战途中;“唐初文学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则因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而投河自溺。

而在国外,甚至《圣经》里也曾提到过麻风病,麻风一词来自圣经中希伯来文zarrath,意为不可接触,后译为希腊文lepra,再译为英文即称麻风(leprosy)。

据其他文化典籍的记载:公元前1324-1258年在古埃及雷母塞斯(Remeses)二世执政期内,其南部与苏丹等地便已有麻风流行;公元前1400年印度的吠陀(Vedas) 时期,梵文宗教典籍中均发现麻风病的证实,描述了病人手指和脚趾丧失感觉的症状;《马来纪年》这部古典马来文学也有关于麻风病的记载(19世纪初,随着移民潮的涌现,麻风病通过早期来自中国、印度和印尼的移民而被带入马来西亚)。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