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厉害了牡蛎!除了烤着吃 它在福建还能修桥和建房!

2019-03-14 17:12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厉害了牡蛎!除了烤着吃,它在福建还能修桥和建房!

厉害了牡蛎!除了烤着吃 它在福建还能修桥和建房!

紫苏子

居住在海边的福建人,一定对这般景象印象深刻:旭日未升时,讨海归来的男男女女列坐岸边,手里捏一把小刀,干脆利落地将牡蛎的软肉从硬壳里剜出来。空气里满是新鲜的海腥味,逐鲜而来的买家早已聚满岸边。

“冬至到清明,蛎肉肥津津”,眼下正是牡蛎最肥美的季节。对于福建人来说,牡蛎是接受度和受欢迎度都很高的一种海鲜。除满足食客的口腹之欲外,这种小生灵还在交通业和建筑业兼过职:在泉州,它不仅曾用来修筑千年不倒的石桥,还能建造通风、凉爽的特色“蚵壳厝”。

清明前后福建牡蛎最美味

福建牡蛎的美味是公认的。每年冬至到清明前后,肥美的牡蛎一波波上市,常引得一帮知味的老饕竞折腰。

牡蛎吃法百样,从海蛎煎、海蛎饼再到浮粿、润饼菜,聪明的福建人绝不会让天赐的美味食材在单一的烹饪手法上画地为牢。当然,这种吃的智慧从古人那里早就颇有建树。明人黄承昊吃遍了福建的知名海产,郑而重之在《折肱漫录》里盛赞福建牡蛎“其味冠海错”,竟是诸多海产中的第一名了。至于吃法,他说“炙食甚美”,大约是今天盛行的碳烤生牦之类的做法。

到了郁达夫那里,这位多情的文人更不吝对福建牡蛎的赞美之词。他坦言福建的蛎房较之江浙沿海一带所产,“特别的肥嫩清洁”。他更多情地认为,牡蛎“价钱的廉,味道的鲜”,比起苏东坡在岭南所贪食的蚝,“当然只会得超过”——如果苏轼曾经到福建来谪居,那么苏家的子孙,便可能永远都寓居在三山两塔之下了。

至于福建南部的滨海城市泉州,所产牡蛎更是自古负有盛名。《明一统志》载“泉州土产蛎房”,其中又以“晋江县洛阳江”所产者为佳。即便到了现在,泉州人对牡蛎的喜爱仍初衷不改,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主妇拿手的“牡蛎菜”。

厉害了牡蛎!除了烤着吃 它在福建还能修桥和建房!

牡蛎有多种叫法,北方地区称海蛎子,闽南和台湾一般称蚵仔

当然,最富有生活气息的风情画得到泉州的早市上去寻。太阳将出未出,头戴鲜花的蟳蜅女早已一身艳丽衣装端坐路边叫卖——只有泉州当地人才知道,她们手中的牡蛎才是最新鲜的哩!

小牡蛎“稳住”千年洛阳桥

除满足食客们的口腹之欲外,小牡蛎还在交通运输业闯出了一番大天地。以桥梁名家茅以升口中“福建桥梁的状元”——泉州洛阳桥为例,它能屹立近千年不倒,靠的便是一颗颗小小牡蛎。

厉害了牡蛎!除了烤着吃 它在福建还能修桥和建房!

洛阳桥始建于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由名宦蔡襄主持,前后历时六年有余。根据考证,洛阳桥修建时,工匠们先将大石块抛入江中,在江底铺出一道矮石堤作为桥基。之后再用条石纵横交错砌成桥墩,立于桥基之上。

不过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桥基的石块之间有罅隙,在高风激浪的击打下很容易被冲散;而桥墩和桥基之间因为海水的腐蚀作用,也不宜用传统的腰铁来固联。于是,爱吃海鲜又善于观察的泉州人,想到了一种纯天然的办法:用牡蛎来固定大桥。

牡蛎的繁殖能力极强且无孔不入,一旦与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大约是在日常生活中见惯了此事,泉州人尝试在桥基上种蛎,用它将松动、散置的石块胶粘在一起。事实证明,这事不仅靠谱可行还卓有成效,连官修的《宋史》对此事也颇多称道,连连在《蔡襄传》里提及。

本是盘中美味的牡蛎,却在宋代意外投身交通事业且劳苦功高,无怪乎蔡襄要给它们颁发“禁止捕捞”的特别待遇。宋神宗元丰年间,泉州知州王道祖甚至奏请立法:若有捕捞洛阳桥附近的牡蛎者,“徒二年”。

自宋以来,历朝多沿袭这一做法。洛阳桥附近的牡蛎大多能安心地颐养天年,专心致志在交通运输业上发光发热,这也算是人和动物之间一桩有趣的约定了。

“蚵壳厝”牡蛎壳或是舶来品

厉害了牡蛎!除了烤着吃 它在福建还能修桥和建房!

据考证,蚵壳厝的牡蛎并非泉州“本土制造”,而是来自东南亚和南海北部沿海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