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海南食野果中毒事件多 这些千万别吃

2019-06-19 17:49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中新海南网10月22日电 据南国都市报报道,海南省中小学生误食野果中毒事件屡见不鲜。本着为学生安全构筑“防火墙”的愿望,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4年开始启动“海南省有毒野果对小学生中毒危险度研究”。专家们走访18个市县61个乡镇,调查5061名小学生,收集了大量野果植物标本和文献资料,现已形成调查报告,并编印图鉴展开科普宣传。

  食野果中毒事件多发 中毒者以小学生居多

  因误食有毒植物或有毒植物果实种子发生中毒在我省屡见不鲜,小学生中毒事件尤为多见。2000年至2006年,海口、儋州、万宁有139名幼儿、小学生因为误食麻风树果实而中毒。

  2000年7月3日下午,罗牛山小学67名学生突然出现头晕、呕吐现象,经了解,这是孩子们在路上摘吃了麻风树的果实所致。

  2003年6月11日下午,儋州市新州一小19名学生在学校周围摘麻风树果实回学校吃。20多分钟后,有16人先后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等症状,还有个别学生同时出现腹痛,下肢轻度麻木。经紧急治疗后好转。

  2003年6月18日上午,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一幼儿园发生14名幼儿误食野果引起食物中毒。经有关部门查原因,又是麻风果惹的祸。

  2006年6月17日,万宁市和乐镇发生青少年误食野果中毒事件,先后有24名中毒者被送往当地医院救治。经过医院积极抢救,中毒者病情稳定,无人员死亡。

  2008年12月26日下午,临高县调楼镇黄龙小学发生一起中毒事件:21名小学生误食野果后,相继出现呕吐、乏力等中毒症状,被送到临高县人民医院抢救。

  据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所所长杨斌介绍,很多有毒野果生长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少年儿童认识不到有毒野果的危害,因好奇心采野果食用,像巴豆、蓖麻子、油桐子等,即使微量摄入也可造成中毒。

  有毒野果分布有规律 琼中三亚东方较密集

  “海南省有毒野果对小学生中毒危险度研究”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杨斌说,为摸清有毒野果的分布区域、生长特点,从2004年开始,课题组的专家们深入18个市县的61个乡镇,奔波于山坡、田间,采集来大批野果标本,为野外正常生长的野果拍摄数码相片6000多张,还邀请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大学的教授对这6000多张野果照片进行鉴定分类。

  调查发现,海南有毒野果资源丰富,共有37科、68属、76种。这些有毒植物主要集中于芸香科、大戟科、蝶形花科、茄科。各种有毒野果在各市县的分布也有较大差异。就有毒野果分布密度而言,琼中、三亚、东方等地最为密集,有毒野果品种分布均在40%以上,其次是海口、五指山、昌江、澄迈等地。定安、屯昌、万宁、陵水等地有毒野果分布最少。“按照中国药典的毒性分级标准,有毒野果可分为小毒、有毒、大毒三级。”杨斌指出,小毒类指毒性较小,但使用不慎或用量较大,亦可使机体出现毒副作用的药物;有毒类多指毒性较大,使用较大剂量后较慢发生中毒症状的药物;大毒类多指毒性大、使用较小剂量即可迅速发生严重中毒症状、可造成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死亡的药物。据统计,海南省常见有毒野果有23.6%属于大毒野果,27.3%属于有毒野果,49.1%属于小毒野果。

  杨斌说,课题组针对有毒野果的分布区域、生长特点、外形特征、鉴别方法等进行专项研究,现已根据调查成果编写《海南省常见有毒野果彩色图鉴》,并编印有毒野果宣传挂图,在全省小学校园张贴宣传。

  鉴别毒果有简便方法 看色彩闻气味观汁液

  海南很多乡镇丛林密集,野生植物生长旺盛,有的植物营养价值很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有毒的,采食之前,该如何鉴别呢?

  省疾控中心主任潘先海和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所所长杨斌通过该报,教读者一些辨别常识:先观察其外形色彩。奇特的外形、鲜艳的颜色往往是有毒植物的典型标志,果实亮红色的植物尤其要小心。再闻闻气味。若有特别刺激的气味、香味或怪味,则可能是有毒的。折断植物后,如果看到有特殊的浆液,如白色或黄色且比较黏稠浓厚的汁液流出,或多或少具有毒性。将汁液涂在体表敏感部位如肘部或腋窝前上部,如果起疹或肿胀,则不要食用这种植物。在植物切口处放点盐,若该处颜色发生变化,则这种植物可能有毒。植物煮熟后,若产生大量气泡就要小心了,这种植物可能有毒。少量品尝植物若出现喉咙痛痒或刺激性疼痛等症状,说明该植物有毒,不要食用。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