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内容

海南省积极防控输入性登革热 5例病例3例痊愈

2019-06-06 22:41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我省积极防控输入性登革热

  本报讯进入雨季以来,我省各级卫生部门把登革热作为重点疾病加以防控。9月下旬,随着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形势变化,省委、省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全面部署登革热防控工作。

  近期,受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影响,我省个别市县出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截至10月9日零时,全省共报告5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均为轻症病例,其中有3例已经痊愈出院,有2例正在隔离治疗,分别为海口市2例、澄迈县2例、万宁市1例。5病例均被及时发现、报告并隔离治疗,目前我省无本地病例报告。

  为做好登革热防控工作,我省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部署,严防登革热的输入和传播;二是加强督导和培训力度,落实“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三是强化疫情监测与及时规范处理;四是大力开展“以整治环境卫生、清除蚊虫孳生地”为主要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落实防蚊灭蚊措施,努力切断登革热传播途径。搞好健康教育,落实群防群控措施;五是明确职责,强化多部门配合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金玉明说,目前我国报告的登革热病例绝大部分症状较轻,我省近期监测到的5例输入性病例也均是轻型病例。这5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在第一次就诊时均被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发现,得到及时处置,说明我省前期防控工作是有效的。(鲍讯)

  近期岛外一些地区暴发登革热疫情,省疾控中心发布提示——

  预防登革热灭蚊清源最有效

  本报海口10月8日讯(记者马珂)近期毗邻我省的一些地区陆续暴发登革热疫情,东南亚等国家也正值登革热流行季。为了防止因输入性登革热病例造成我省发生本地感染的登革热疫情。今天,省疾控中心发布温馨提示,教您认识和预防登革热。

  发烧、头痛等症状要警惕

  近期来自东南亚和南美洲地区以及广东、云南等登革热流行地区的旅客或返琼人员,如有发烧、头痛、肌肉痛、皮疹和面、颈、胸部潮红(即三红征)等症状的,入境时应主动向检验检疫机构申明;入境或返琼后请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观察至少15天,观察期间请尽量减少外出),观察期间若出现上述症状者,应当立即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就医,并向医生说明近期的外出史,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准备前往有登革热疫情地区的旅行者,可向当地疾控机构或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机构了解目的地地区登革热相关疫情信息,并做好灭蚊、防蚊等个人防护措施。

  病毒蚊叮咬后3-15天发病

  省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是通过带有登革病毒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人而传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省广泛分布,伊蚊幼虫主要孳生在室内和房屋周围盛有清水的容器中(主要是水缸、盆、罐、椰壳、破旧轮胎等)。

  人一般被带有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后3-15天内发病。主要有以下症状和体征:突发高热:一般持续3-7天,体温可达39℃以上。三痛:主要为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骨痛。三红:面、颈、胸部潮红。出疹:皮肤可有麻疹样、针尖样、白斑样、荨麻疹样等多样性皮疹。出血:皮肤、齿龈、鼻腔少量出血。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小编提示: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由伊蚊(俗称花纹或者花斑蚊)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登革热流行季节常是天气湿热、蚊虫滋生的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

  什么是伊蚊?

  伊蚊是蚊科中的一种,有时也被人们叫做“花蚊子”。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叫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海南省积极防控输入性登革热 5例病例3例痊愈

  伊蚊资料图

  登革热有什么症状?

  ①发病较突然,有畏寒、发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常为24—36小时内达到39度到40度;

  ②皮疹:于病程5—7日出现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

  ③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④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预防登革热,先防蚊虫滋生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