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世上真有醒酒药吗?(3)

2019-05-28 21:35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2012年,在陕西宝鸡市石鼓山西周贵族墓葬考古发掘现场,一件长约一米的巨大禁酒器——禁的发现,让人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近三千年前古代中国人在禁止酗酒、倡导适度饮酒方面的不懈努力,从而为研究中国先秦史和酒文化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在人类文明史上,青铜文明是铁器大量使用之前的一个伟大文明,其中尤以中国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闻名遐迩。与商代以爵、觚等为主的青铜器组合有别,崇礼敬规的周人更注重以鼎、簋为主的礼乐规范,以适应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的道德生活。此次发现的青铜禁,就是其表证之一。

禁是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种案形器,是周代贵族在祭祀或宴饷时置放酒器的用具,其目的是提醒饮酒者不要酗酒,可以说其上放置的酒器应有总量控制之意,从而达到适度饮酒的社会效果。

此外,古人饮酒还有不少养生经验。如白酒要温热了喝,商周时期的温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证明。酒为什么要温了喝呢?元人贾铭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但喝冷酒也不好,认为“饮冷酒成手战(即颤抖)。”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酒中除乙醇外,还含有甲醇、杂醇油、糠醛、丁醛、戊醛、乙醛、铅等有害物质。甲醇对视力有害,10毫升甲醇就会导致眼睛失明,摄入量再多会危及生命。但甲醇的沸点是64.7摄氏度,比乙醇的沸点78.3摄氏度低,用沸水或酒精加热,它就会变成气体蒸发掉。乙醛是酒的辛辣气味的主要构成因素,过量吸入会出现头晕等醉酒现象,而它的沸点只有21摄氏度,用稍热一点的水即可使之挥发。同时,在酒加热的过程中,酒精也会随之挥发一些,这样,酒中的有害成分也就减少许多,对人体的损害也就少些。

中国还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酒”,认为饮酒必心情好佐佳肴。唐孙思邈《干金食治》中也提醒人们忌空腹饮酒。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乙醇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这也是饮酒养生的一个窍门。

有此一说

RU-21是国家机密?

2003年,一种新的叫做RU-21的非处方药像飓风一样席卷各大媒体。该药以“Are you 21”(你年满21岁了吗)的英文缩写命名。根据媒体报道,这种神奇妙药是科学家25年潜心研究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帮助KGB间谍在把敌人灌醉的时候保持清醒,好刺探出有价值的情报。

据说在冷战期间,这种药是国家机密,但在1999年被解密了。总部设在洛杉矶的一家美国精神科学研究所想到了一条生财之路,他们从俄罗斯把药方引进到美国。

然而,关于RU-21的文献却疑点重重。如果此配方真的具有保持头脑清醒的奇效,那么如此多的关于其对于缓解酒精无效的报道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俄罗斯科学院真的对RU-21的关键成分之一琥珀酸做了实验,不过,他们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此药并不能使人保持清醒,因此也从未被KGB间谍使用,但是那些科学家意外发现它却是一个能防止宿醉的方子。

奇思妙想

以毒攻毒再喝点酒

西方治疗宿醉最流行的一个方法就是再喝点酒。这个“解宿醉的酒”英语的说法是“hair of the dog”。这个短语最早可以追溯到1546年。据说与过去的一种传说有关,中世纪时欧洲人认为如果不小心被狗咬伤,只要从那条狗身上取下一些狗毛涂抹在伤口上,伤口就会很快痊愈。这种以毒攻毒其实还真有科学依据,简单地说就是会扰乱之前喝的酒转化成毒素的过程。

西方很多著名的鸡尾酒就是从这一传统上诞生的,也因此有着耸人听闻的名字,比如,尸体兴奋剂、僵尸、忍受讨厌鬼和迷雾消散。除了迷雾消散这种鸡尾酒,其他酒在一天的任何时间喝都是可口的。迷雾消散这种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拉斯维加斯的鸡尾酒,由白兰地、潘诺、奶油和鸡蛋混合而成。到了19世纪,鸡尾酒这种早晨的酒才演变为晚上喝。不过很多人还是会在早晨喝血腥玛丽来解宿醉,这种酒最早出现在巴黎,20世纪20年代流传到了美国纽约。1948年的一位鸡尾酒评论家说,血腥玛丽是一剂毒药和补药混合的经典。其成分包括伏特加,也就是所谓的“狗毛”,而盐分和果糖、钾和维生素C可用来补充营养,高浓度的果汁则用来安抚肠胃。

科学发现

醉酒尚无良方可解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