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汉沽八大馇,把“咸菜”做成非遗

2019-03-30 03:14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阿狸

张长河正在制作“八大馇”

制作“八大馇”的食材

“八大馇”中的馇银鱼、馇墨斗、馇白虾、馇梭鱼、馇麻蚶、馇八带

汉沽八大馇,把“咸菜”做成非遗

“八大馇”中的馇墨斗、馇白虾、馇瓷鱼、馇麻蚶

面对广袤的渤海湾水面,背后是百里盐田,自古汉沽地区有“百亩水面养一亩盐田”之说。那时,汉沽有一个被称为小盐河的地方,史书记载:“处以苦役者,发配煮盐。”说的是西汉时期刘邦效法战国时代齐相管仲的政策,垄断铁和盐的买卖并且征税,派驻了大量的苦役到小盐河地区采盐。这些人常年累月地在海边煮盐,每日风餐露宿,其条件之艰苦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他们的食物主要是粗粮和就地取材的海产品,其制作方式也极为原始。

这种既原始又有明显特色的烹调技法,在民间被称为“馇(chā)”。

过去,在汉沽人的餐桌上,每餐必有“馇货”。对于汉沽人而言,这馇货就相当于日常吃的咸菜,只不过用海鲜制成,如馇梭鱼、馇糠虾等。

随着多年来的演变和创新,曾经不起眼的“咸菜”,逐渐发展成了一桌极具地方特色的宴席——“八大馇”。如今,“八大馇”是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大馇”传承人张长河介绍,“馇”字可以解释为一边煮一边搅,这也是对“馇”这种烹饪手法形象的描述,具体说来就是“武火断生,文火烤烂”。制作时,海鲜在用大火煮熟后不马上出锅,要用小火让卤汁包裹原料充分入味,此法做出的馇货味道咸香,口感极好。

非遗小档案

汉沽八大馇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述人 传承人张长河

汉沽临泽渤海,其地域内坑塘洼淀众多,为无数的水生生命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各种鱼、虾、蟹类繁衍生息。据张长河介绍,汉沽海边有许多灌满海水的洼地,汉沽人把大的洼地叫做“望子”,有一眼望不到边之意,小一点儿的洼地则被称为“洚”。

在这些洼地中,有大量海洋生物随海水涨潮而来,退潮时却没有随海水而去,就留在了这些洼地里。久而久之,洼地里的鱼既非河鱼也非海鱼,虾既非淡水虾也非咸水虾,当地人便称这些洼地里独特的海产品为“洚产品”。

“这些洼地长期暴露于阳光下,水分大量蒸发,因此这里的水比海水要咸得多。为了适应高盐分的生存环境,这里的鱼、虾有个特点——皮厚而肉嫩,吃起来别有一番鲜美滋味。”张长河说。除了鱼、虾资源丰富之外,这些地方也非常适宜贝类生长繁殖。

张长河记得,上世纪50年代,他经常到这些海边的“洚”里打鱼,“把螃蟹肉切碎,钩在网上,引诱鱼儿来吃,不一会儿就能打上一大网鱼、虾。有时候一次拉上来上百斤,一个人根本就抬不动,只好把网先原地撂下,回村子里找人,大家一起用扁担抬回去。”回到家,这些鱼、虾、贝类就被做成馇货,成为当地人每天必备的吃食。

就这样,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一年到头,汉沽人以这些鱼、虾、蟹及贝类等水产品为食。

最初馇货的做法可以用“粗糙”来形容。捕捞上来的海产品,在下锅之前得不到太精细的处理,张长河将这种食材的处理方式归纳为“三不一洗”

“三不”即不炝锅、不剖腹、不去鳞,“一洗”即洗鳃,食材下锅后就地取材,用海水加盐煮熟。这海水加盐所熬出的汤,可不是一般的咸,馇熟的海鲜上往往挂着一

层盐硝,用天津人的话说就是“齁咸”。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