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云南信息港

2019-03-27 22:15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阿狸

  陇川县致富好青年杨常贵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贫瘠的山区土地上奏响了一曲感人的致富之歌,人们都称他“竹产品加工致富的先锋”。近几年来,他带领当地农民艰苦创业,依靠科技大胆从事竹产品加工,不仅使自己成为赫赫有名的集强林竹产业的董事长,而且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的大道。2006年以来,他先后获得获陇川县禁毒防艾工作突出奖等荣誉称号;2013年10月被共青团陇川县委评为优秀非公团建企业。

  别人都说他的成功靠的是天赋,他却说支撑他走到今天的唯一“法宝”就是:永不服输!

  历尽艰辛,竹产品加工走上致富路

  杨常贵,一个土生土长农民的儿子,1996年毕业于陇川县职业高级中学,毕业后曾在清平乡弄弄小学担任了2年的代课教师。因他比较热衷于农产品加工生产,1999年离开教师岗位,到广东、福建等发达地区打工锻炼自己。回乡后,2004年至2005年曾担任陇川县景罕镇广帕村民委员会副主任。

  2007年刚满31岁的他,发现了新商机,在县委、政府的号召下,杨常贵意识到陇川县具有得天独厚土地气候条件,非常适于麻竹生长,而当地种植竹类和加工竹笋的历史悠久,群众有种植竹子的经验。陇川县麻竹种植面积2万多亩,年产值1200万元,但没有收购点和加工厂,农户交售鲜竹笋要到二十多公里外的收购点,由于运输距离远,采下的竹笋也容易变色、变质、损耗大、导致价钱下跌,损失率高达50%。为使山区麻竹种植户减少因运鲜笋路程遥远而造成的损失,切实增加山区群众收入,经过到湖北、浙江、重庆考察学习,他于2008年6月在清平乡成立了陇川县双贵竹产品专业合作社,专门收购、加工鲜竹笋。2008年-2013年共收购鲜竹笋10000多吨,在收购鲜笋时他也是鲜竹笋过秤后再付钱,从不打白条,共兑付收购鲜竹笋款1320多万元。所加工生产的产品远销重庆、成都和昆明等地,共实现利润160余万元。

  喜欢“折腾”,为山区群众带来“金子”

  事业做得风生水起,顺顺利利,正当家人都为现状感到满足的时候,喜欢“折腾”的杨常贵却把眼光放到更远的地方。“单单是目前开拓出来的市场就能有这么大的利润,要是能再拓宽市场岂不是更好。”

  有了想法的杨常贵,于2009年又收购陇川县集强林竹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并担任公司董事长。他组织4名青年致富带头人到云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学习了木耳、香菇、平菇、茶树菇等菌种培育及栽培技术。2008年12月份,他用锯木灰和甘蔗渣等为原料在弄龙村折高坝小组麻竹地试验黑木耳与麻竹套种,试验非常成功,麻竹可以为黑木耳遮阴,黑木耳可以为麻竹提供养分,麻竹和黑木耳涨势都很好,取得了成功后。在全乡以“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收购”的方式进行了推广种植,农户只要种植黑木耳,公司向乡政府担保发放小额信贷,并免费提供种植技术和自动喷灌设备,只要生产出来按50元每公斤价格全部收购,待到收购黑木耳时,在扣除发放的小额信贷。2009年上半年全乡共推广种植了20户12亩,集强公司担保发放了小额信贷20万元,其中为3户贫困种植户免费提供了种子。推广种植成功,涨势非常好,20户均有收成,平均亩产3.2万元,平均每亩纯收入1.5万元,生产的木耳供不应求,远销浙江、四川和昆明等地。通过推广种植,黑木耳产业得到了群众的青睐,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垫脚石,为老百姓带来“金子”,改善了当地部分群众的生活。

  新一代民营企业家,用爱回馈社会

  由于懂管理,会经营,为人诚实守信,工厂蒸蒸日上,成功收购集强林竹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后,杨常贵不断做强做大企业,对自己生产的每个加工环节都不敢有半点松懈,力求从质量上不断创新提高。公司开始从初加工到现在成为集林竹产品(竹笋)研发、种植、竹类产品、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生产经营型企业,成为德宏州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曾多次带着产品参加省农搏会、昆交会,产品在展销会上受到了消费者好评,为企业迎来了大量订单。企业发展起来了,但杨常贵并不满足,他知道企业和群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在不断的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延长产业链,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继续把企业办得更好。在团县委的支持下陇川县集强林竹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团支部,为更多的青年提供就业见习岗位。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