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一代烟王,褚时健走了,我们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2019-03-22 12:34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阿狸

但无论如何,他的一生,都已是一个传奇。

今天,他走了,留给我们的,除了无尽的哀伤和惋惜,还有他那闪耀一生不灭的光辉。

二、少年烤酒,悟出商业真谛

1928年,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褚时健生在一个农民家庭。

15岁时,家庭突遭变故,爷爷、叔叔相继去世,父亲更是在一次生意途中,不幸遭日军飞机轰炸,重伤不起,生意血本无归。

面对如此变故,这个本该无忧无虑的少年,不得不开始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那时,褚时健家中曾有一个小酒坊,烤酒去卖,家人曾赖以为生,亲人去世后,便无人接管,不得不荒废了。

褚时健决定,重拾烤酒。

但烤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对时间的精准把握,这个过程需要十八九个小时,并且每隔两个小时就要添一次柴,,搅拌一次粮食,控一下,然后再搅拌一次,再接着煮。

并且火不能太大,大了容易干锅,酿不出酒,小了粮食蒸不透。

你很难想象,一个15岁的孩子,白天卖酒,夜里每隔2个小时就起来添一次水和柴火、搅拌,并不断改进烤酒的技术。

别人用3斤玉米才能酿出1斤酒,他只要2.5斤就够了。

能做到这些,不是因为他天生就是一个硬汉,而是他没有选择,一家人的嗷嗷待哺,让他不得不拼尽全力。

好在辛苦有了回报,出色的手艺,让他的酒总能卖个好价钱。

生活的艰辛没有压垮他,反而让他懂得了,好的产品才能卖出好价钱,并成为他一生的坚守。

三、褚厂长是我们的福气

1949年,褚时健被打为“右派”,原本因参加过云南边纵游击队,上过战场,带来的大好前途,彻底毁灭了。

此后几年,他辗转于云南山山坳坳里的多处农村,开荒、种菜、养猪、江中捞木柴,正值30岁的他,尝尽人间心酸。

有谁从高峰跌入低谷的,或许最能体验他那时的绝望和不甘。

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极悲观,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终于在1961年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1963年,35岁的褚时健被任命为新平县曼蚌糖厂的副厂长,开始了他新的传奇。

当时,曼蚌糖厂虽然有100多名员工,效益却奇差,连年亏损,政府甚至不得不每年花费20多万元补贴,让它运营下去。

褚时健上台后发现,糖厂燃料成本太高,平均熬一斤糖,需要大半斤煤,而半斤煤相当于几两糖的价格。

褚时健便想用甘蔗渣做燃料,但新平的气候潮湿,甘蔗渣很难燃烧起来。

褚时健烤过酒,知道甜的东西可以发酵产生酒精,他便和员工把甘蔗渣堆起来发酵,一周后便可以点着了。

这个办法,直接让曼蚌糖厂的燃料成本大降了85%

此后,褚时健觉得,甘蔗渣还有甜味,说明压榨不够彻底。

便把机器上的压榨滚筒从3个增加到了9个,又向别的厂学习,不断改进流程,使得同样品质的甘蔗,当年的出糖率直接提高了30%以上,工厂瞬间扭亏为盈了,不仅还完了债务,还有了8万元的利润,影响一时。

在褚时健的不断专研下,曼蚌糖厂的红糖,不仅产量大增,品质也出奇的好,在市场上大获成功,销量连年水涨船高,在“文革”这个百业待兴,经济凋敝的时代,可谓独树一帜。

当时,厂子里虽然也有两个“造反派”,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厂靠褚时健才有今天,没有人愿意为难他。

而褚时健这一干就是16年,靠着坚持不懈的专研精神,硬生生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干成了玉溪效益最好的企业。

当1979年,他调任玉溪卷烟厂厂长时,所有的员工都对他依依不舍,人们甚至难过的表示,褚厂长是我们的福气,他走了,我们的福气也走了。

褚时健常说,我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只是善于学习,也乐于学习,我从小就觉得,人活着,就是要干事情,干事情就要干好。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世界,很多人忧思忧虑,不停地思考着,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褚时健40年前就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四、亚洲烟王

卷烟厂虽然是玉溪最大的国企,员工多达2000多人,年产30多万箱香烟,但经营却一塌糊涂。

褚时健曾回忆,刚接手时,整个烟厂:员工懒散、车间冒气、滴水、原材料浪费严重,生产的烟,质量感人。

他曾带着厂子里的烟去参加一次“品吸会”,结果玉溪卷烟厂的头牌红梅被一致给予了差评。

甚至被人嘲笑为:红梅红梅,先红后霉”。

最令人尴尬的是,褚时健带的样品包装里,竟缺胳膊少腿,有些烟里竟少了一根,有些条里甚至少了一包。

头牌尚且如此,其他自不必言。

如此品质,使得玉溪卷烟厂的香烟大量积压,卖不出去,厂子效益极差,很多人不愿到烟厂工作。

褚时健接手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