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陈鼓应:我的文化传承从陈家村的尊尊亲亲开始(2)

2019-03-21 10:46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陈鼓应对清明节的记忆尤为深刻:“20代祖先的墓地都在村庄的那一头,要跨过一条汀江,现在有了桥,以前要摆渡……这个场景在我长大后远渡重洋依然不断回味。祖先崇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文化上的尊尊亲亲,家庭血缘的亲和感。”

有一个学生曾经对陈鼓应说:“陈老师,现在我们都住公寓,每天晚上就像鸟回到鸟笼,白天又像耗子一样四散。”但是在乡下,一草一木都清清楚楚。

小时候的陈鼓应也许《论语》还没背熟,但他清楚地知道,哪一棵树上的果子可以摘,登上哪个小山坡可以看得最远,边上还有一条小河可以游泳……“这些场景,是我后来想尽办法想回到小时候生活过的村子的一个非常大的动因”。

陈鼓应:我的文化传承从陈家村的尊尊亲亲开始

陈鼓应:我的文化传承从陈家村的尊尊亲亲开始

学西哲,“神本主义”解决不了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陈鼓应在台湾大学念哲学系,首先接触的是西方哲学史。前苏格拉底时期各个学派看待世界的好奇心与惊异感,激发了他追求理智的心思;智者的论辩、苏格拉底在广场上与年轻人的对谈,更引发了他的关注。当时,老师和同学们偶尔会将苏格拉底与孔子对比,不承想,这成为自己之后关注的重要议题。

青年时期的陈鼓应听完课,觉得西方哲学史体系庞大、结构严谨,充满了理性思维,可他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理论体系到最后总要抬出“上帝”,“GOD、GOD、GOD……可上帝走不进我的内心,上帝解决不了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和我的文化传统有关,和我从小生活在那个重视血缘之亲的村子里有关。我从小接受的是祖先崇拜的人本思想。”陈鼓应记得,14岁那年,在福建上杭县,大家去教堂,跪下去拜耶稣,“我不跪,我觉得我只能拜我的祖宗”。

陈鼓应:我的文化传承从陈家村的尊尊亲亲开始

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为公元前469年至公元前399年,柏拉图为公元前427年至公元前347年;而孔子则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长孔子20岁,这是一个有趣的时空对比。陈鼓应说,古代中国与古希腊有着诸多“和而不同”之处:古希腊有“雅典广场”,而春秋战国有“乡校”——一个笼罩在神本主义之下,一个则产生于人本思想之中。

当然,不能说古希腊没有人本思想。智者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480年至公元前420或410年)在一部著作里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并在另一部著作开头说,“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因为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事情很多”。可是,由于这一段开场白,普罗泰戈拉被雅典驱逐出境,他的著作也被放在广场上烧毁了。

1985年秋天,陈鼓应第一次踏上欧洲的土地,游览了一个月,“发现西方别有天地”,之后又多次访问欧洲。2014年,他受亚里士多德大学之邀,到希腊参加学术会议,第一次来到心目中“哲学的故乡”。然而,让陈鼓应感到吃惊的是,在德尔斐,他并没有看到苏格拉底论辩的广场,也没看到柏拉图学园,眼前只有一片废墟,在奥林匹亚和雅典卫城也是同样的景象。

陈鼓应:我的文化传承从陈家村的尊尊亲亲开始

“公元三、四世纪的基督徒,摧毁了希腊文明。从公元十一世纪开始,持续了近200年的欧洲十字军东征,同样非常残暴,并就此埋下了千年仇恨。中世纪的哲学史都在论证上帝的存在,可落实到现实世界,却是如此残酷。”陈鼓应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孔子与老子思想中所洋溢的人文主义情怀。在中国文化中,这种容易陷入绝对化、极端化的倾向似乎是少有的。”

孔子和老子都将鬼神放在了比较遥远的位置。《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老子虽首创形上之道论,但他的最终目的仍在于人道的重建——“道”周行而不殆、遍及万物,圣人则取法于“道”。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