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揭秘你不知道的辽宁“麻风病村”(2)

2019-03-18 13:47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学历好,条件好,年龄合适的人走了不少。”郭晨雁说,由于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生活环境艰苦,加之交通极为不便,他刚开始工作便经历了医护人员的流失。

打针、换药,从护士的护理工作起步,一年半后郭晨雁由护理进入临床救治,同时做了10年麻风病社会防治工作。

“病痛的折磨不仅给他们留下肢体的残缺,外界的歧视让他们遭受精神上的苦难”,郭晨雁做社会防治时常常为患者的社会境遇而无奈,“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医院都是给他们最大尊重与关爱的地方。”郭晨雁在此收获了爱情——他的妻子是这里的一名护士。

10年的社会防治,郭晨雁几乎走遍了整个辽宁省,“很多人病情得到控制后,结婚生子,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对外透露自己的病情,哪怕是父母、妻子、丈夫”。

“20多岁到东北,30多岁得病,1976年3月份入院,认识郭医生30多年了,他父亲也是我的主治医生。我总有溃疡长不死,郭医生只要在医院就每天都给换药。他明年11月份就退休了,我挺舍不得他。”69岁的山东人田子龙今年入院整40年,念念不忘郭晨雁对他的好。

“总要有人留下来工作”

1988年医院更名大连市皮肤病防治所、大连市皮肤病防治中心,医院的大部分人员也从王崴子搬迁至大连市内工作,郭晨雁和其他30名医护人员,依然留在这里,“年轻人会间隔轮换,他们需要吸收前沿技术,需要长见识,我们老了,留下来了是很自然的事。总要有人留下来工作。”

搬到市区后,医院为郭晨雁等医护人员解决了住房,他的工作节奏变为以周为单位。周一一早,轮班的医护人员乘车从大连市内赶到王崴子;周五,一车人又返回大连。在这一周里,所有人工作在这里,吃住也在这里。

“住院部是一个长条形的瓦房,进门以后,左右两边是两条走廊,走廊两边是患者的病房。”郭晨雁描述住院部的样子,2001年医院被批准挂牌辽宁省麻风病控制中心,同时更名为大连市皮肤病医院,王崴子也变成了现在的名字大连市皮肤病医院麻风病住院部。

从郭晨雁的描述中,他工作场景如图景一一展现:一位男医生背对着门口,戴着帽子、口罩,穿着隔离服,戴着无菌手套,头微低头,手上棉签轻缓地在患者肘部溃疡部位擦拭消毒,上药。随后他立即进入另一治疗室,那里一位60岁的男患者,在接受每天半小时的红光治疗,以减缓病灶腐烂速度……即使每天消毒,纱布揭开的瞬间散出的异味不身临其中难以体会。

从普通医生,到住院部主任,再到退居二线,37年中这样的工作模式,郭晨雁周而复始。

麻风病至今没有有效疫苗

麻风病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由于麻风杆菌尚不能体外培养,这严重限制了对麻风病的研究,至今麻风病发病和损伤机制不完全清楚,没有有效的疫苗。因此,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还不可能完全消灭麻风病。由于患者承受着社会的排斥、偏见,心理压力巨大。部分患者治愈后因种种原因无法被社会接纳,只能继续滞留在麻风病住院部,“大部分人已经没有亲人,将在这里走完漫长的一生。他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也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并且延续着对生活的渴望。”

37年里,郭晨雁虽没有过被拒之门外的尴尬,但也鲜少对外人提及他具体的工作性质。

在大连市皮肤病医院麻防队伍中,有子孙三代从事麻防工作的,也有子承父业的, 像郭晨雁这样子承父业的有30多人。

1995年,国家卫生部考核验收宣布,辽宁省广大城乡地区已基本消灭麻风病。目前,辽宁省麻风病防治中心不仅担负着住院麻风患者的治疗康复任务,还担负着辽宁省14个市、97个县(市)麻风患者的治疗监测工作。

■接班人

47岁新主任上任

首日一夜没敢睡

2015年7月,47岁的关颖成了郭晨雁的接班人。

说起最初决定,电话另一端声音有些低沉,当时孩子刚完成高考,6月末一个周四临近下班时,院领导打来电话决定派她去住院部,“心里是有抵触的,家人也不乐意,特别是父母不同意走,在他们心里女儿是学医的,可以有个依靠照顾家人。”

“院领导说在任负责人面临退休,那边的患者年龄大了,内科病比较突出,需要过去一个熟悉内科业务的人”,关颖说她依然心怀对家人的愧疚。对于麻风病住院部她并不陌生,曾多次为这里的患者进行过会诊,但她从没想过会成为这里的掌门人。在大连收拾行装后,周一关颖踏上了通向住院部的班车,前往这个她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子。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