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褚时健走了: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

2019-03-17 19:34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阿狸

世界经理人专栏

褚时健走了: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

刘润

“刘润”公众号主理人,互联网转型专家,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任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业战略顾问,他总能将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地探寻出商业本质,发布在他的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世界经理人经授权转载。

3 月 5 日,曾经的“中国烟草大王”、云南冰糖橙品牌“褚橙”创始人褚时健去世,享年 91 岁。

少年时,他烤过酒;中年时,他将常年亏损的红糖厂扭亏为盈;年过半百时接手玉溪卷烟厂,为国家创造 991 亿元的税收;

75岁出狱后从零开始,包下 2400 亩的荒地种橙子,“褚橙”名闻天下。

他有独到的商业眼光、深邃的管理智慧,被誉为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

很多人刚过 30 岁,就开始捧着保温杯担心中年危机了。

而褚时健,一直在抗争奋斗。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褚时健却告诉我们,这就是最好的时代,做好企业,什么时候都不晚。

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

 1 

少年烤酒

1942 年,褚时健的父亲在日军的一次轰炸中不幸受伤,一年后离世。

家里的生活一下子跌落谷底,家里六个兄弟姐妹加上妈妈,总计七张嘴。褚时健作为当时年仅15岁的长子,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的重担,负责家里的烤酒小作坊。

于是,褚时健对商业,尤其是生产的敏感就在这次烤酒经历中完全体现出来。

他通过摸索、调整,同样多的苞谷,褚时健比烤酒老师傅烤出来的酒都要多,质量还好。

后来别人问褚时健有什么秘诀?

褚时健回答说:“做一件事情,力气一样花,马马虎虎地做,力气就白花了,认真总没有错。

褚时健是怎么认真的呢?

传统烤酒需要蒸十几小时苞谷,锅里要一直有水,柴锅里要一直有柴火。否则水干了,苞谷糊了,没柴了,烤不出酒。

所以这部分工序一般都是要两个人轮着做,可现在只有褚时健一个人。

褚时健就拿出小本子仔细统计、计算时间,发现一锅水到烧干要两个小时,他就趁着这两个小时小睡一会,那时也没有闹钟,可是褚时健一次也没有烤糊过苞谷。

心里有事,不会醒不过来。

同样的苞谷能出多少酒,直接取决于发酵流程。

烤酒师傅教褚时健的时候,只是告诉他发酵时要关上门,也没说其他。

认真的褚时健,又会拿出小本子开始详细记录,多次对比后,最终发现出酒率和温度有直接相关。

于是他用灶台里烧剩下的还留有余温的柴火提高温度。

最后,别人家三斤苞谷烤出一斤酒,他两斤半就可以。

他的小本子上,还会详细记录各种数字。比如700斤苞谷原料,需要烧1500斤柴火,两斤半苞谷出一斤酒,苞谷多少钱,柴火多少钱,酿出的酒卖多少钱,花多少钱请小工,他都一笔一笔记好,算好。

认真的褚时健不但烤酒成为了一把好手,卖酒也当仁不让,还玩起了“饥饿营销”。

每次卖酒都带得比预计的少一些,这样很多人就会等着他的酒。

烤酒赚来的钱,褚时健就可以负担弟弟妹妹的学费。同时,褚时健也在和效率的赛跑中找到成就感,体会快乐。即使那是战火纷飞的时代。

 2 

红糖厂扭亏为盈

1963 年,褚时健用一根扁担两个箩筐,装上一家人全部家当,搭上一辆顺路的拖拉机,到曼蚌糖厂担任副厂长。

这一年,褚时健 35 岁。

而此时的糖厂,已经连续亏损多年,当地财政每年都要补贴给糖厂 20 多万元,那可是 1963 年的 20 多万元。

褚时健就职之后,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马上扑到了生产一线,详细了解榨糖点人员多少、一年榨多少、进多少燃料之类的业务问题。

后面又在榨糖点看了好几天。

围绕每一个榨糖点,仔细询问甘蔗种植情况、榨糖时的人员配备及开销、每年的产量。

一个多月观察下来,他把22个榨糖点的负责人聚在一起,开了个生产会,指出糖厂亏损的原因是因为成本核算没有搞好。

褚时健拿出他的小本子,给大家算了一笔账:现在100斤甘蔗出9斤糖,1斤糖的燃料要5斤4两,再加上人工费、运输费、机器损耗费,怎么可能不亏。

于是他开始从“减成本、增产出”角度开始改造糖厂。

第一、敲锅。说白了就是把锅底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硬壳敲掉,增加受热面积,减少燃料损耗;

第二、改燃料,开始烧甘蔗渣。糖厂最不缺的就是甘蔗渣;

第三、增加榨糖机滚筒,从原来的3个,增加到9个。将出糖率从9%上升到超过10%。

一年后,糖厂传出爆炸性好消息,当年纯利润超过 8 万元(有糖厂老员工指出是11.7万元),糖厂摆脱了多年亏损的尴尬。

后面,褚时健参观外地白糖厂后,又改进了榨糖工艺,往甘蔗渣里喷温水,出糖率提高到了 12% 。

为了节省燃料,褚时健还将几个废旧的破铁罐改装成蒸汽煮糖罐,原来一斤糖用 5 斤 8 两燃料,改进后一斤糖只用 0.8 斤。

当时红糖都由供销社统一收购,不同等级价格不同。以前的方法,一级品率不到 15% ,经过如此改造,红糖等级也提高到一级,单价提高很多。

第二年,糖厂纯利润 20 万,第三年已经上升到接近 40 万。

褚时健的商业生产才能,在糖厂表露无遗。

但在当年的社会环境下,经济工作,是被忽略的角落,当时的他,还依然是个“右派”。

可认真的褚时健做这些事依然甘之如饴,踏踏实实。

 3 

中国烟草大王

1979 年,彻底平反的褚时健,举家来到玉溪卷烟厂。

那时的玉溪卷烟厂一派破败不堪的景象:地面污水横流,厂房和职工宿舍年久失修,还搭着各种鸡窝、煤棚,脏乱不堪。

1978 年的玉溪卷烟厂的产量是 27.5 万箱,利润完成 9000 多万元。1979 年总产量也差不多,但是 30 万箱里,有 6 万多箱积压在仓库里。

而且退货率很高,一包烟 20 根,很多只有十八九根;一条烟 10 盒,居然能装成 9 盒。

用后来褚时健的一句话总结:员工是软、散、懒,车间是跑、冒(气)、滴(水)、漏(原料)。

而且当时卷烟厂的党委书记是一位对权利非常在意、对生产毫无兴趣的领导,对褚时健的改造也是处处掣肘。

面对如此困局,褚时健烧了三把火:

第一、联系地委党委,调走了卷烟厂党委书记,调整了领导班子,确定了自己的最终决定权;

第二、提高重要生产部分的工资;

第三、亲自上阵,把车间维修工说要修40天的锅炉,三天修好。

这才确定了褚时健在玉溪卷烟厂的绝对领导地位。

再后来褚时健管理玉溪卷烟厂中,褚时健推出了“单箱卷烟工资含量包干”政策,让工人的工资奖金与产量挂钩,调动工人积极性。

购买先进的卷烟加工设备,不断进行技术改造。

打破制度掣肘,自己做烟草基地,成立“第一车间”。

等等等等……

最终,褚时健领导玉溪卷烟厂的 17 年,产量从 27.5 万箱增长到 225 万箱,共实现利税 991 亿元,平均每年递增 43.93%。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年代,褚时健也当之无愧的成为别人口中的“中国烟草大王”。

 4 

褚橙,褚时健精神的传承

2001 年,褚时健从监狱出来后,别人都以为他会安享晚年,可闲不住的褚时健,天生就爱忙,最终考虑了几个行业后,他决定种橙子。

那时他已经 75 岁。褚时健开始他新的商业征程。

褚时健虽然对农业一直有接触,甘蔗、烟叶都很熟,但是种橙子他也是从头学起。

不断的看书、仔细观察,天天和作业长农户交流,找一些农业种植专家请教。

他的请教名单里,中科院院士、云南本地的种橙专家、能手,他都请教过。

年近 80 岁的褚时健通过不断地学习,对如何种好橙子已经了然于心,业务非常熟悉。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