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左江花山岩画。 东方IC 图
澎湃新闻:广西花山岩画已经发现60年了,为何在最近几年才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呢?张亚莎:最主要的问题是长久以来岩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岩画十分古老,是一个全球性的、数量极其庞大的文化遗产,但人们对它却知之甚少,这样说来岩画实际上是一个“新”东西。人们总以为既然岩画是那么古老的文化遗产,那人类早就该认识到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考古学都是19世纪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和历史、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相比,考古学特别年轻,这是为什么?因为整个人类对了解自己史前时代的热情与追索,其实都是相对晚近的事。所以,岩画类型的文化遗产申遗很晚,中国开始考虑文化申遗也很晚。其实,之前我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岩画的意义。
澎湃新闻:我们如何理解广西花山岩画和当今的文化传承关系?张亚莎:传承主要指当地人民如何认识这个文化遗产,是否把它看成自己的文化财产?就广西花山岩画而言,其实很多的岩画地点,现在很多老百姓都还要去祭拜的,而且他们关于这些岩画有很多的传说和理解,这就是当地民众对这些岩画的认知,也就是说,事实上古代岩画与今天当地的民众生活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
岩画:无文字时期真正的历史资料澎湃新闻:今天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就是当年那些岩画是如何画到那么高的崖壁上去的?张亚莎:关于这个问题,广西文化界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以往的研究里已经提到了四种画法。目前认为最大的可能就是搭架子爬上去画;第二种可能是从崖上面拴着绳子吊下来画;第三种可能是水位上去了坐船画的,那这种情况依然需要搭架子,因为那些岩画最低的也要在水面15米以上。如果当时水位那么高的话,那个地方完全就被淹了。还有一种猜测是攀岩上去画,但鉴于有些壁画非常大,所以贴近崖壁作画几乎是不可能的。
花山岩画确实非常震撼,有一个画面宽是200多米,高60多米,画在整座山的中下部,由于山体非常巨大,所以这样巨幅的岩画只占到岩壁的一点点,而且画面离开江面还有20至30米以上。所以可以想见画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作画背后的目的应该是非常强烈的,比如祭水、战争的胜利,或者是族群的重大危机,应该说岩画绝大部分内容都与祭祀有关,表现的是群众性祭祀场面。从世界范围看,岩画通常都可以近距离看,甚至能直接触摸到,但花山岩画的一大特点就是近距离观看反倒很困难,它更适合远观,一般50米至100米是它的最佳观望点,也就是在船上或者对岸。
澎湃新闻:本次申遗成功有哪些意义?张亚莎:可以说这次收获特别巨大。最大的意义在于中国岩画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已有约50项遗产,但之前没有一项是岩画,大家以前对这一门类并不重视。在世界范围内情况也有点类似,在全球总共1000多项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岩画只有30多处,只占约3%,而之前中国是零。
中国其实是岩画大国,但如果不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要说国外的普通民众,就连我们自己的国民都不太注意岩画这个门类。但最近情况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向我约稿的报刊杂志有很多,而以前我们这里可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所以除了“0”的突破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岩画开始进入人们的普遍认知,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此外,广西当地的环境保护和对文化的认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本身围绕这次申遗就做了大量的工作,环保、科技保护岩画以及对岩画的再认识和再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当地政府和人民对花山岩画和当地历史文化的自豪感也成倍上升。在申遗结果出来之前,我受邀去当地做千人的大讲座,跟当地机关、学校等讲讲花山岩画的文化价值什么的,大家都听得格外专注,这样高的关注度也非常出乎我的意料。
长久以来中国真正做岩画的很少,我们中央民族大学下属的中国岩画中心很多年以来都是唯一的一家研究机构,但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很多研究单位,这对岩画未来的研究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其实,岩画是人类早期综合性的文化载体。现在国际上普遍认为,岩画是“无文字时期早期人类的精神传达”,是无文字时期早期人类保存下来的历史资料,只不过是一种图像式的资料,这很像学龄前儿童,在上学识字以前,大都是靠画画来记录和表达他们的愿望与情感的。
澎湃新闻:是否可以认为广西岩画是中国岩画的代表?张亚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一方面它肯定是。花山岩画的表现主题,我们给它了一个特别响亮的符号名称,叫“蹲式人形”符号,这个符号其实也是整个原始艺术重要母题之一,对这种母题符号,我们通常也用一个比较学术的名称即“原型符号”,它遍布世界各地,持续的时间也很长,简约而有力量,代表着人类最早的图像认知,其中大多蕴含着特别的思想或意义。由于花山岩画的主题是这种“蹲式人形”符号的组合,因此在图形上便特别具有力量和原始色彩。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岩画的经典图案和典型代表。
但从另一方面讲,它又不能涵盖中国岩画。因为中国岩画的好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它某种程度上只代表了中国西南地区的红色涂绘岩画。岩画分为两种:涂绘式的和凿刻类的。但是红色涂绘岩画在世界范围内只能占到30%,剩下的70%都是凿刻类的岩画,凿刻类岩画同样也是图像形式。涂绘类的岩画一般分布在南部地区,从全球来说多分布在南半球、热带地区。但稍微寒冷一些,像我们中国的整个北方地区,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就全部都是凿刻类岩画,整个沿海地区也全都是凿刻类岩画。只有西南一角是涂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花山岩画不能涵盖中国岩画。中国岩画有其丰富性和多样性。我觉得花山岩画这次只是带了一个好头,让更多人开始关心、了解岩画。
中国岩画研究和世界同时起步澎湃新闻:之前有资料显示,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国际岩画委员会。然而,当时国际范围内的岩画研究中,有关中国的岩画却是一片空白。为什么会这样?据说后来是陈兆复教授让中国岩画走向世界。是这样吗?能否介绍下当时的情况?张亚莎:这可以从陈兆复教授的故事说起。陈教授是我们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的第一届主任。他原来是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画国画,也做艺术史研究。其实整个世界范围内开始重视岩画也就是在1980年代,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国际岩画委员会。在此之前,不要说国人,就是国际学界对岩画了解得也不够。这里要提一个人,艾曼纽尔·阿纳蒂教授,他被誉为“世界岩画之父”,经历特别传奇。1979年他成功让意大利一处山谷岩画,即著名的梵尔卡莫尼卡岩画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由于他出色的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委派他来担任国际岩画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那个时候,中国其实也已经发现不少岩画了。当时是各省的考古工作者自己在做,各省之间缺乏联系,当然也没有和世界发生联系,也不了解国际上岩画的状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概在1981年办了一个国际性的岩画训练班,陈老师当时曾被选送去学习。而就是这段经历,让陈老师了解了岩画是怎么回事。回国后,陈老师开始关注中国岩画发现的整体状况,他的学术研究方向也逐渐转向了岩画。1984年,阿纳蒂教授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搞了一个全球的岩画分布图,因为当时国外完全不了解中国,所以在那张分布图上中国是一片空白。那时陈老师已经能够定期收到国际岩画通讯之类的文件,他的英语也不错,于是便看到了这份资料。当他看到全球岩画分布图上中国居然是个空白,便立即给阿纳蒂教授写了一封信,内容大意是中国不仅有很多岩画,还有很多做岩画研究的人,只是世界不了解我们。阿纳蒂教授收到这封来自中国的信,非常兴奋,立刻给陈老师回复,邀请他去自己的研究所学习。顺便说一下,阿纳蒂教授创建的这个“卡莫诺史前艺术研究中心”,可以说从1980年代到2000年一直是世界岩画研究的中心,几乎全球所有相关学者都曾有过在那里学习过经历。陈兆复老师当时还不是教授,在那里度过了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卡莫诺史前艺术研究所虽然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是世界岩画研究的中心,但它所在地方却很偏僻,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角下的一个小山谷里,那里有大量的岩画(即1979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山谷岩画),陈老师在那里写了一本有关中国岩画的英文著作,后来被译成多国文字,这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岩画的一个开始,而我们业内常常将那封信看作是中国岩画通向世界的桥梁。陈老师自己也因此成为国际岩画委员会中的亚洲执委,当时这个国际岩画委员会里的亚洲人只有他一个,他在国际岩画界一直是很有影响力的人物。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国内其实也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岩画学者,例如内蒙古的盖山林教授长达11年坚持不懈的田野调查与丰硕成果的出版,在国内影响很大。因此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中国岩画研究是和世界同步的。
陈兆复教授从意大利学习回来不仅后,在中央民族大学创建了中国岩画研究中心,Rock Art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Chian, 缩写是RARAC,很快也以这个RARAC的名义加入了国际岩画联合会,那是1993年的事。然而,陈先生1997年退休后,我们便与国际岩画界几乎断了来往。2011年我出任岩画中心主任后,首先派遣我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赴意大利卡莫诺史前艺术研究中心跟随阿纳蒂教授学习, 2012年我本人赴意大利参加国际岩画会议,才算是与阿纳蒂教授重新建立起了联系。
澎湃新闻:为什么会断了来往?张亚莎:1980年代是中国国内岩画发现与研究的黄金时代,那个阶段不仅很多人都知道岩画,还有不少人参与岩画的调查与研究,当时也确实是全国各地都在发现岩画,这个热潮大概一直持续到1995年左右。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个漫长的低谷阶段,可能是调查工作结束后。人们发现岩画的进一步研究很困难,尤其是考古工作者们,岩画遗址的孤立与缺乏地层关系,岩画的考古年代测定几乎很难解决,这些都造成岩画研究缺乏基础的困境。
所以很多人便撤了,最先撤退的是各省区的考古工作者,这样一来岩画就失去了重要的研究力量。就我个人感觉而言,我国岩画从1995年直到2008年左右的这段时间是处于几乎完全停滞的阶段,很少有人在从事这项事业。而到了2007至2008年时有了转机,新的转机应该与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各省区又发现很多新岩画的事态有关。但毕竟中间停了那么十几年,所以现在和整个国际岩画的发展依然有些距离,主要是我们的专业人才比较少,虽然这几年变化挺大。
当然国外的情况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尽相同。欧洲他们早期就非常重视,因为他们的洞穴岩画研究开始得非常早,澳大利亚的岩画极其丰富,所以他们也相当重视,而南美北美和非洲岩画研究的迅速发展,其实也是近十几年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