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西学东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人学着社会契约走进新时代。牛顿也告诉我们,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西学不断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时候,源自华夏大地的儒家思想是否也对欧美国家施加了“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利用谷歌图书语料库(Google Ngram Viewer)为大家展示儒学西渐走过的那些路。
Google Ngram Viewer是Google Book下面的语库项目,它收录了1500年到2008年之间出版的8116746册图书(据估计占人类历史上所有出版书目总数的6%),并利用一系列算法从万亿级别的原始数据中识别出单个的词语和短语,构成了横跨8种语言的语料库。孔子和孟子是谈及中国儒学避不开的标志性人物,因此我们以Confucius+Mencius为关键词作为儒家思想的具体代表在Google Ngram Viewer中的英文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得到其在近两百年西方世界所有英文图书中出现的频率变化,并以此反映中国儒学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变迁。
- 16-19世纪 传教士时代 -▍16-18世纪 耶稣会士敲开儒学世界大门
1579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由澳门进入中国传教,成为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传教的第一人。此后的两百年间,利玛窦、龙华民等一批耶稣教会的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同时也敲开了中国儒学世界的大门。
传教士们不仅辛苦传教,还在努力学习中文。在中国期间,他们学习并翻译《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并将这些思想带回自己的国家。
德国传教士利玛窦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
▍19世纪 “学术传教士”们的两次浪潮
1812年,新教教士马礼逊出版《中国箴言: 译自中国大众读物》,标志着向西传播的儒家文化开始进入了新教传教士时代。
与耶稣会士时期不同,这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信奉新教,除了神学知识,他们还掌握了大量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不仅是教士,还是学者、医生、译者等等。
19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期间,这些“学术传教士”在中国形成了
第一次浪潮。由于经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专业化的知识,新教传教士对儒家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形成了一批更全面、更专业的儒家文化译著,如马礼逊所译的《大学》、《中庸》、《论语》,理雅各所译的《中国经典》丛书等,西方对于中国儒学的了解逐渐深入。
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为保护自身利益重新制定了康熙时期关于自由传教的禁令,此后,新教传教士的传教和儒家文化研究活动进入了一段衰退期。
马礼逊英汉字典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正式规定外国人可在华自由传教,因此,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期间,“学术传教士”形成了
第二次高潮,传教士们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狂欢期。据统计,仅1889年至1905年期间,欧美传教就由1296名新增至3445名。
- 20世纪 汉学家时代 - 进入20世纪,儒学的传播同样经历了两个高潮:
▍1920s后汉学研究对美国第一波大的冲击20世纪初,美国开始设立各种
基金会以资助中国研究。大笔经费的投入使得美国研究中国的机构显著增加。出现了包括哈佛燕京学社、太平洋学会美国委员会、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等以研究中国问题的机构。也涌现了拉铁摩尔、杜勒斯等著名汉学家,加之一批重要学术刊物专著的发行,形成了儒学研究对美国文化和社会的第一波大的冲击。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二战后 海外儒学中心移向美国 二战后世界海外儒学研究的中心由西欧移向了美国。原因有三:
1、二战结束后中国地位提升,美国对中国的关注程度空前提高,加强对中国的文化研究。
2、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大陆的现代新儒家学者来到美国继续进行研究。
3、作为当时美国儒学研究代表人物的
费正清,率先从汉学研究向近现代中国研究演变,开创现代中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