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传教士不仅传播福音,还带来石印和文明(2)

2019-06-06 21:25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传教士不仅传播福音,还带来石印和文明


即便放在今天,也可媲美任何生理卫生教材的清末石印插图。

土山湾印书馆的石印实践
       考察石印技术在近代上海的传播,还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那就是隶属于天主教耶稣会系统的土山湾印书馆。与基督新教相比,天主教耶稣会与上海的历史渊源更为深远。作为晚明西学东渐的文化先驱,徐光启不仅自己受洗入教,其家人、族人也多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上海开埠前,徐家汇一直有着良好的天主教信仰基础。1840年以后,禁教令有所松弛,耶稣会传教士迅速恢复公开活动,在徐家汇附近先后修建起天主堂、大小修院,徐汇公学,藏书楼,圣母院,博物院,天文台等,形成了方圆十几里的天主教社区,其中就包括了设于土山湾孤儿院中的土山湾印书馆。若论及土山湾印书馆的历史渊源,其源头可追溯至1850年夏显德神父在蔡家湾孤儿院创办的“印刷工场”。高龙磐在《江南传教史》的“蔡家湾孤儿院平面图”上清晰地标出了这个印刷工场的位置:鞋作以南,门卫以东。当时负责印刷工作的是比利时籍修士娄良材,他制作的石印架和印石,奠定了土山湾石印的基础。不过,这个“印刷工场”设备简陋,人数也很少,只能印刷一些用于传教的小册子、教学资料以及相关的宗教著作。出版于1855年的《法兰文字》,为目前所见,上海最早的完全用石印印刷的作品。封面上用中法两种文字题名,下有“College de St.Ignace(圣伊纳爵公学),1855”的字样,可见此书在当时是传教士教授中学生法语的教材。

传教士不仅传播福音,还带来石印和文明


出版于1855年的《法兰文字》为上海最早完全用石印印刷的作品。

       “土山湾”位于上海徐家汇南,肇家浜在此拐弯,因疏浚河道,堆土成山而得名。1864年,教区命人将土山削为平地,同年11月孤儿院迁入此地,印书馆也开始初具规模,包括排字间、石印间、装订间、发行部、照相室和纸张仓库、杂物间等,设备齐全。经过多年发展后,土山湾印书馆成为当时天主教在上海以及江南地区唯一的印刷和出版机构,直至1958年并入中华印刷厂。
       1872年,擅长照相的翁寿祺修士从徐汇堂调至土山湾,帮助严思愠神父司职印刷事务。他利用自己的摄影特长,设立石印部,开展照相石印印刷。二年后,被正式任命为土山湾印书馆第一任主任,任期长达二十余年,土山湾印书馆在他的引领下开创出了一个黄金时代。如《中国溺婴记》即为早期土山湾印书馆出版的石印书中的精品。此书配图精美,且用中法两种文字写成。该书由耶稣会神父柏立德于1877年写成,初拟在巴黎出版,但因印刷费昂贵,遂于次年在土山湾印书馆出版,当时仅仅印刷了200本。对于上海石印业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土山湾印书馆培养了一批懂石印,会照相的中国技师如:邱子昂、顾掌全、许康德等。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