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哈利·波特》:一个全球性文化现象

2019-03-27 12:58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文/《小康》 记者 牟尼

  从2000年10月6日《哈利·波特》(1-3)在中国首发到现在,《哈利·波特》来到中国已经7年。7年间,《哈利·波特》累计发行900余万册,销售额达2亿元,创造了近2500万元的利润。《哈利·波特》前6部,每部销量平均在140万册左右,这个数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的书中几乎是最高的。

  此外,《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前4部都被引进中国,第4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创下2005年度进口大片的首周票房纪录,总票房达到了9377万元。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哈利·波特》有着相当的代表性。它一方面是商业上的成功案例,同时也是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迹。追溯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它不仅使人们看到,商业和资本是怎样借助于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更能帮助人们形成一种观念的转换——原来,凭借写作,作家也可以成为全国首富。

  罗琳:作家也可以成为全国首富

  7月21日清晨,王府井新华书店和离此一百多米的王府井外文书店门口出现了一次“奇迹”:在两个书店的门口,各排起了一百多人的队伍。其中,队伍中的中学生、大学生占了多数,也不乏外国读者。他们到此的目的只有一个,在第一时间买到英国作家罗琳《哈利·波特7》(以下简称《哈7》),尽快知道哈利·波特最后的结局。

  在王府井新华书店门口,排在最前面的三位学生前一天晚上8点40分就来排队了。他们说,《哈6》首发的时候,自己排到了第三,这次想排第一。一位四十多岁的父亲告诉记者,“儿子本来准备回东北老家了,听说《哈7》今天早上首发,昨天晚上和朋友一直玩到了三点多,所以我就过来帮他排队购书。”几位满头银发的老人都不约而同地说,是来帮孙子、孙女购书,自己并没有看过《哈利·波特》。在北京,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西单图书大厦,中关村图书大厦,第三极书局,中图外文书店等处。

  如果说,于丹、易中天等人签售引发的读者追捧还有“追星”的成份,那么,纯粹为买一本英文书排队则完全是被图书本身的内容所吸引。而这种现象,只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才出现过。时隔20年之后,图书出版的种类每年达二十多万种,印数也大幅攀升。时至今日,除了娱乐明星、作家、学者签名售书之外,已少人有为购书而排队。显然,罗琳创造了这个奇迹。《哈利·波特与死圣》21日首发当天在全美共售出830万册,创下图书首发日销量纪录,即每分钟5万多册。

  从1997年发行的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热销以来,前6部哈利·波特小说的全球总销量已超过3.25亿册,被译成64种语言。罗琳甚至在去年6月英国《图书》杂志公布的“英国健在的最伟大作家”排名中名列榜首。哈利·波特的系列电影、有声读物、主题公园、玩具、杯子、卡片等延伸产品大行其道,也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应。

  哈利·波特创造的商业成功堪称世纪传奇,而创作哈利·波特的英国女作家罗琳本人的生活经历亦颇富传奇性。她的本名是乔安妮·凯瑟琳·罗琳,1966年7月31日生于英国的格温特郡。罗琳的父亲是罗伊斯罗尔飞机制造厂一名退休的管理人员,母亲是一位实验室技术人员。小时候,罗琳是个戴眼镜的相貌平平的女孩,非常爱学习,有点害羞,流着鼻涕,还比较野。她从小喜欢写作和讲故事,6岁就写了一篇跟兔子有关的故事。妹妹是她讲故事的对象。

  罗琳热爱英国文学,大学主修的是法语。毕业后,她只身前往葡萄牙,在那里和当地的一位记者坠入情网。无奈的是,这段婚姻来得快也去得快。不久,她便带着3个月大的女儿洁西卡回到了英国,栖身于爱丁堡一间没有暖气的小公寓里。找不到工作的她,只好靠着微薄的失业救挤金养活自己和女儿。

  24岁那年,罗琳在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在车窗外对着她微笑。他一下子闯进了她的生命,使她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虽然当时她的手边没有纸和笔,但她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终于把这个哈利·波特的男孩故事推向了世界。于是,哈利·波特诞生了——一个10岁小男孩,瘦小的个子,黑色乱蓬蓬的头发,明亮的绿色眼睛,戴着圆形眼镜,前额上有一道细长、闪电状的伤疤……

  在开始写作哈利·波特系列童话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罗琳因为自家的屋子又小又冷,时常到寓所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把哈里·波特的故事写在小纸片上。罗琳花了5年才写好第一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又花了一年才找到愿意出版本书的出版社——鲁姆伯瑞出版社。这家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了这本书,但罗琳只得到了三千英镑的稿酬,以及一句这辈子不要指望靠写书致富的忠告。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