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两性 > 内容

从珍贵老照片看传教士与海南岛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9-03-21 07:07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原标题:传教士与海南岛

  从1630年代耶稣会正式在海南设立教会算起,基督教进入海南岛已经有380年历史了。海南的基督教主要来自两大支派:一是法国天主教,二是美国长老会。海南大学辛世彪教授对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做了深入的考察,披露诸多极有价值的材料,敬请关注。

  西方传教士进入海南岛

  天主教在明末进入海南岛,与中国内地同步。16-17世纪,天主教耶稣会、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相继进入远东及我国。1552年,耶稣会士沙勿略踏上广东台山县上川岛,卒葬于此,他是明末第一个来华传教士。此后,罗明坚、利玛窦、庞迪我、金尼阁、艾儒略、汤若望、南怀仁等耶稣会士纷纷进入中国内地。1630年代,海南定安籍官员、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与利玛窦相友善,其子王汝龙受洗归主,教名保禄(保罗),并从澳门请来耶稣会士马多禄、丘良禀,在定安仙沟设点传教。继任者林本笃(麦脱司)神父率领陆安德、卜弥格及努若翰等神父在琼州府城及定安建立了几家教会。再后,利玛弟、穆尼阁、王若翰、傅沧溟、聂仲迁、瞿笃德等神父,将传教区从琼山、定安两地扩展到临高,信众不少。

  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靠着保教权,取代了葡萄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巴黎外方传教会主管两广及云贵川一带的教务,海南岛从此成为法国天主教的传教区。1849年,外方传教会差派马逸飞神父进入海南。次年,他在今琼中岭门、文昌昌造建立了教会。马逸飞死后,外方传教会又派沙格神父等人来海南,沙格本人住在今琼山县灵山镇的福同村。20世纪初,海南岛教务转由法国双圣心会主持,天主教大加发展,在海口、府城、文昌、定安、琼海、临高等地拥有多间教堂,并有医院、学校、修院、孤儿院等设施。

  第一个进入中国的新教传教士是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于1807年到广州。他翻译了《圣经》,编纂了《英华字典》,开办了新式学校和印刷所。此后英美传教士相继来华,到19世纪末,英美圣公会、浸礼会、长老会、宣道会等差会的在华传教士已达1500人,英国人居其半,美国人占四成,涌现出不少知名的学者型传教士和教育家,如李提摩太、林乐知、丁韪良、傅兰雅、理雅各、艾约瑟、狄考文、卜舫济、巴哈、嘉约翰、司徒雷登等。

  基督教长老会进入海南岛是在1880年代,与美国教会进入中国时间相当。丹麦人冶基善在任粤海军舰长时来过海南岛,他在广州美北长老会的嘉约翰医生那里信了主,学了医术,然后辞职来海南,用自己的积蓄做不受教会供养的独立传道人,成为在海南的第一个新教传教士。1882年秋冬之际,冶基善和长老会传教士香便文对海南岛做了为期45天的徒步考察,此后长老会派遣康兴利医生和纪路文牧师协助冶基善,再后来长老会的海南差会发展壮大,在琼山府城、儋州那大和琼海嘉积建有三个传教中心,每一个中心都建有教堂、医院和学校,势力及影响超过天主教。

  艰苦的传教士生活

  有学者说:“在近代来华的西方人中,传教士是一个刚毅力行的群类。与谋逐一己之利的商人相比,他们的执意进取来自于内心的信仰。”传教士常常是孤身一人到穷乡僻壤,穿当地人的衣服,吃当地人的饭,学习当地人的话,面对人们的误解、偏见,一住就是几十年。如果没信信仰,在这样孤独中恒久忍耐下去是不可能的。

  1850年,巴黎外方传教会派到海南的第一个传教士,年轻的马逸飞,在给父母的信中对他在中国的生活充满喜乐,对未来的事业充满信心。他说:“没有比这个更让我高兴的了,我希望能培养勇气。越是危险,我对他的大能越有信心,他是传教士的父;对无瑕疵的圣母玛利亚的庇护也更有信心,她把我从我的祖国拉出来,来到地极。不要为我担心,请为我祈祷,上帝的手搀拉着我,他知道一切,如果他愿意,会救我脱离一切的危险。”同年马逸飞被捕,遭受毒打,释放后不久即死去。在死亡的床上,基督徒们问他有无难过,他说:“没有,我不难过,难过的只是没有做更多的工荣耀主名。”

  1868年春,英国外交官兼博物学家郇和(史温侯)在琼山县灵山市的福同村见到天主教会在海南的领袖沙格神父(吴神父),当时沙格住在简陋的房子里,过着一种近乎潦倒的简朴生活,郇和对他放弃舒适的文明生活来这里传教,感触很深。

  传教士与海南社会的融合

  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播一种与本土完全不同的信仰,一开始往往被当成异类,几乎没有人理解,更鲜有支持者,一旦发生全国性的教案,他们难免受攻击。他们要吸引人,首先要靠个人的学识素养和人格魅力。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