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内容

69人院内感染丙肝,医院未做到病人实际隔离(2)

2019-06-04 16:25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阿狸

王月丹表示,以徐平为例,本身患者就有尿毒症,肾功能不全,又存在丙肝感染,会影响到患者的肝功能,这样会导致病情加重。目前感染患者们都收治在东台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最后要看丙肝感染对肝功能的影响程度,以此判断病情加重的情况,“病情能否缓解一是和患者体质有关,二是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能否控制”。

对于患者担心丙肝复发的问题,王月丹表示,对丙肝的治疗有特效药物,药物治愈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如果不出现耐药问题,则不用担心。

69人院内感染丙肝,规则失守是最大敌人

“感染者4、5个月间陆续被发现”“至少波及60余人”“医院管理者大换血”……这两天,媒体报道的江苏东台发生血透患者感染丙肝事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27日上午,东台市政府发布通报称,5月13日,江苏盐城东台市卫健委接到市人民医院报告。现在共诊断确认丙肝病毒感染69例。还称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问责处理,给予东台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和分管副院长免职处理。

根据专家组的调查认定,此次事件是一起因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院内感染事件。尽管究竟哪些院内感染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目前尚不清楚,但规则失守,无疑是导致这起事件的主要原因。

纵观近年来几起院内集中感染事件,“规则失守”无疑是涉事医院的通病之一。

医院本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如今却发生集中感染事件,此事无疑会让民众产生恐慌的心理。但其实,我国对院内感染的防控规则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医务人员只要严格遵守规则,此类事件完全可以避免。

比如,《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第三十四条规定,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及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当分别在各自隔离透析治疗间或者隔离透析治疗区进行专机血液透析,治疗间或者治疗区、血液透析机相互不能混用。

目前,当地并未给出明确的事故原因。但据界面新闻报道,涉事医院相关科室为了节约成本,存在几个血透患者共用一瓶肝素的现象,假如使用了丙肝患者的注射器去抽同一瓶肝素,就会发生交叉感染。

而从69人被感染的结果来倒推该医院的处理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在很多环节,涉事医院只要在其中有一步能遵守操作规则,就能避免当前疫情扩大的窘境。

首先,假如涉事医院按照规定操作,初次透析的患者都进行肝炎病毒检查,且每半年复查1次,那么,病毒性肝炎的透析患者就很容易被发现;其次,假如涉事医院严格遵守病毒性肝炎患者隔离透析和专机透析的规定,即使透析患者中有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患者,也不至于将病毒传染给其他透析患者;假如严格遵守传染病报告制度,疫情早就得到了控制,不至于发生69例感染的严重事件……

有报道显示,这批感染者是在4到5月间陆续被发现的,但东台市卫健委5月13日才接到医院报告。《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病毒性肝炎属乙类传染病,当地医院并没有依法在12小时内上报疫情,这显然也是贻误防控时机、导致疫情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预防院内感染存在较大难度,但坚守规则能够将风险降到最低。某种程度而言,比起传染病来,规则失守才是最大敌人。

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既需要医务人员平时养成,更需对医疗系统强化日常监管,一旦发现有违反规则的操作行为,即使此次没有产生不良后果,也要给予严厉处罚。因为只要规则失守,哪怕有千百次偶然侥幸无事,也无法逃脱发生严重后果的必然。

▲图/新京报网

这不是第一次发生患者因血液透析感染丙肝的事件。2011年,河南新安县人民医院曾发生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肝事件;2016年,陕西省也发生过26名患者因血液透析感染丙肝事件。

丙肝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是否可以治愈?多位专家将揭开丙肝的神秘面纱。

操作若不规范血透多个环节均可导致丙肝感染

“如果操作不规范,血透的多个环节均可能导致丙肝感染,即便医务人员采用一次性手套,有时也难以避免。感染者血液可能残留在机器上,医务人员接触后,就有可能造成其他血透患者的感染。”在2016年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医院发生26名患者因血液透析感染丙肝事件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来教授就曾告诉新京报记者,血透(血液透析)感染丙肝并不少见,因为透析是丙肝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而血透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感染。根据国际肾脏病组织“肾脏疾病:改善全球结局(KDIGO)”发布的数据,透析导致的丙肝感染率在一些欧美国家也不少见。

鉴于此,魏来建议,在血透前应首先对患者进行丙肝病毒检查,将丙肝患者与非丙肝患者分开进行透析。

另外,丙肝病毒在透析过程中存在潜在感染的可能,即便院内感染控制良好,也很难保证不感染,血透患者应及时进行检查,建议每半年一次。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