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内容

科技日报:如果没有疫苗 世界将会怎样(2)

2019-03-18 10:29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已经研究出越来越多种类的疫苗,为预防控制疾病做出了很大贡献。如:肺炎疫苗、水痘疫苗、麻风腮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支气管炎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霍乱疫苗等等。

  也许有人认为,这种“国家强制注射疫苗”的制度有些“言过其实”,必要性不大;但实际上,这种国家强制免疫的措施已经默默地挽救了数以万计儿童的生命:在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行扩大免疫规划时,世界上只有5%的儿童享受免疫接种来预防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麻疹和结核病等6种疾病。而1990年以来,全世界每年新出生的1.3亿儿童中几乎80%在1周岁之内获得免疫接种,每年因此而减少了300万儿童的死亡。

  在中国,从开始实施计划免疫工作以来,传染病出现以及致死的情况都大幅度下降。

  疫苗有时也“撒野”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通俗的说,疫苗就是使用已经去除伤害力病原菌激活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我们今后能够自动分泌阻止这种病原菌伤害的保护物质。

  “是药三分毒”,疫苗也不例外。

  跟其他任何一种药物一样,疫苗当然存在风险,可能导致一定的不良反应。但是,经过数以万计的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疫苗的风险与其所带来的巨大健康收益相比,几乎算是“微乎其微”。“任何用于人体的药品都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而不单单是疫苗。”一位从事流行病学和预防医学研究近20年却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实际上,轻微的疫苗不良反应是普遍存在的。

  “疫苗通过引起接种部位局部‘炎症反应’而达到诱导保护性的免疫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炎症反应’越明显的疫苗其保护效果可能越好。”这位专家认为,不良反应的强弱与疫苗抗原本身特性、生产工艺中对杂质的控制清除情况以及接种者体质的差异都有关系。“真正应该关注的是疫苗引起的、导致严重后果的异常反应。”

  根据2005年3月24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34号《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根据美国1991—2001年对27种常规疫苗的统计,我国的不良反应报告率仅仅百万分之一二,且绝大多数不良反应可自愈,不会引起机体组织器官损害;那些被恶魔“抽中”的极少数孩子,患上各种疫苗后遗症,大都留下终身残疾,这对孩子对家庭,都是百分之一百的苦难。

  “预防接种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梁晓峰曾表示,接种疫苗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同时存在“获益”和“致害”的可能性。一方面接种疫苗后可获得免疫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因免疫失败而患病,甚至发生异常反应,但发生免疫失败或异常反应的概率是极低的,与控制、消灭疾病的效果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并不能保证接种疫苗后就百分之百地有效,而且因为个体的差异,确实有一部分孩子接种疫苗后会有副反应,这也是正常的。”

  当然,并非接种疫苗后就能保证百分百的安全率。“所有的疫苗接种之后都可能在人体形成不良反应,但是不同疫苗的不良反应可能不同。”北京市疾控中心预防免疫所所长吴疆指出,在保证疫苗接种无过错的情况下,异常反应的发生可能有多种原因,如机体、个体的差异,机体的敏感程度或者机体的免疫系统差异等。但是要明确两个概念范围,一个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很低的,否则不可能有大规模的人群接种疫苗,第二个是异常反应在不良反应中的发生率就更少了。

  乙肝疫苗接种死亡各国都有

  中国疾控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王华庆透露,从2000年到2013年12月,我国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的疑似异常反应病例已上报188例。但他同时强调说,188例疑似死亡病例中,最终确定为疫苗异常反应的18例,近年每年有四、五例。

  另据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许涤沙等人2011年刊发在《中国疫苗和免疫》上的一篇论文显示,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不良事件监测系统,收集到了2005年—2009年乙肝疫苗不良反应个案为2836例,平均每年567件,报告发生率为16.17/100万。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