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力量:一个麻风病人的纪实(连载3)(3)
2019-06-24 07:33
作者:
钱智昌拄着双拐涉水去寻找他六十年前住的山洞
我快步到了洞口前,看见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摸着洞口的岩石。他用粗糙干裂的手掌来回摩挲着青白的石块。他手指着洞穴里右边的位置说:“洞垮了一半了,我当时的床就在那个位置。”周边挂玉米的树也全部被砍掉了,他就一个劲儿地念叨:变了变了。56年了,怎会不变呢!我拿起相机给他在洞口拍了好几张照片。我问他50多年前开垦的地在什么地方。他指着洞口左前方说这里有一块,上面有两块。我看着他说的那些地,现在都荒着,长满了杂草,只有靠近小溪的地里,还种着一点庄稼。这个地方,50多年过去了,仍然没有什么人,只有山的对面有一间邻舍, 也不知道那里是否有人住。我带了一些干粮和矿泉水,让他在山洞前多停留一些时间,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次呢?
50多年过去了,今天第一次回他的家,自然勾起了许多回忆。他给我讲那6年,他是怎么一个人生活,怎么忍受病痛,怎么开荒,怎么种地, 怎么做饭……他的声音一直低沉而平缓,娓娓道来,仿佛在说着别人的故事。其中各种艰辛都轻描淡写,反而骄傲地告诉我,他怎么用棕榈树的树皮、羊皮和狗皮缝衣服穿,他说这可是真正的皮草呀。到了第三年的时候,不仅玉米吃不完,而且他种了红薯、土豆、白菜和萝卜,山鸡、野菜、河里的鱼还能改善伙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可是小康的生活水准,日子滋润得很。有一年夏天,下大雨,山洞被淹。水退了以后,洞穴里很潮湿,好几天不能住人。钱智昌就利用岩石的斜面,用干的树干和树枝搭了一个草棚,这样他把自己的居住面积扩大了50多平方米,远远超过了我们现在的人均居住面积。
小溪的对面是先锋公社的地盘。1960年,我国正处于严重的三年饥荒,加上农村公社,社民都吃大锅饭。不论农村还是城市人,都吃不饱。当时有几句顺口溜:“想起三春上,两眼泪汪汪,吃的茅根馍,喝的野菜汤……”所谓的茅根馍就是挖出的茅根、芦根粉碎后掺点面粉做的馍,野菜汤是很少几根面条掺很多野菜做的面汤。那时的人们个个菜色,眼窝塌陷,有的因营养不良大腿浮肿。先锋公社的村民知道山那边的山洞里住着一位麻风病人,有不少人偷偷到钱智昌住的山洞前要吃的,钱智昌每次都没有让他们空手而归。他只是怕他们吃了自己给的食物,被传染上病。还有些人会偷偷到钱智昌的山洞前的树上偷玉米,钱智昌早上起来看到玉米少了,也不当回事,笑笑就过了。有一位叫罗上开的男人经常来问钱智昌要吃的,他告诉钱智昌,父亲饿死了,老婆的腿也肿得走不了路,家里还有4个孩子,自己也没力气了,实在没有办法才来找他。钱智昌就送给他玉米和土豆,他很感激,后来他一定要送给钱智昌一块小的石墨。但是饿得实在没有力气搬来,钱智昌就跟着他去了先锋公社。到了那里,他有一种“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这里的村民们,营养不良,手脚水肿,妇女停经,儿童消瘦,人死了也没人去埋,有的裹块布就烧了,有的就摆在那儿,没人管。看到这些场景,他感到可怕,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这么多土地,人又没有生病,为什么会落成这样的结果。那一刻,他突然产生了一种“我一个麻风病人不比正常人差”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他尽力去帮助当地的人,帮助那些在饥饿边上垂死挣扎的同胞,让当地人对他另眼相看。他觉得自己很幸运,无论外面的天怎么变,他头顶的月亮很亮,星星很多。有一天晚上他数了半个天空的星星,居然有3000多颗呢, 他曾经这样告诉我。
把动物当孩子待
钱智昌一个人在山间生活,可他一点都不孤独。这里有狼、花豹, 像孔雀一样美丽的山鸡,还有许许多多叫不出名的小鸟,它们会陪着钱智昌,给他最长情的陪伴。这里有三道弯的彩虹,有夕阳落山时的绚烂地光,还有“空山新雨后”的宁静,它们给了钱智昌世间极致的美好。地一块又一块地开,玉米一茬又一茬地收,日子一年又一年地过,心也一日比一日平静。
俗世中的我们总是步履匆匆,心浮气躁,房子、车子、票子是每天缠在我们心头的魔咒,驱赶着我们一刻也不敢停留,而山林似乎是静心的灵丹妙药。现在人们休闲度假,喜欢往山上跑,也是为了追求一种放松和平静。我一直想不通钱智昌身上的那种宽广、坚定和平和的心态是从何而来。直到看到了他居住的山洞,想起了我曾经住过的一晚山洞,才有了一点感悟。
那是在1987年秋天,因为要拍摄贡嘎山“日照金山”的美景,我参加完了海螺沟的开营仪式后,就在当地一位向导的带领下出发。要拍到理想中的美景,我们需要从海拔2000米的地方一直爬到海拔5300多米的一个山峰上。贡嘎山高峻挺拔,爬起来难度比较大,中途我们要寄宿在羌火棚的一个山洞里。山洞和钱智昌住的那个差不多大,穴洞比较高,人可以在里面直立行走,不用猫着身子,这让我很满足。洞口的左边有一股山泉,汩汩往下流,碰到小的岩石能溅起一朵小浪花,遇到大的岩峰就跳成一个小瀑布,很有意思。
向导背了锅,还带了腊肉,晚上我们在山洞里做饭。由于海拔高, 煮出来的米饭都是生的,可是那是我一生中吃得最香的一顿腊肉饭,现在回想起来齿尖还留有余香。夜幕降临,天漆黑一片,没有月亮和星星。只有在这样的山林中才能体会到什么叫“漆黑如墨”,在城市里你是绝对看不到这么黑的夜空,黑得让我心里没有底。午夜天气突然变冷,气温降到零下,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顷刻间就覆盖整座大山。我借着手电的光看到向导蜷缩在“查尔瓦”(彝语“披风”的意思)里,用背贴在洞口,一动也不动。我让他靠近我一些,我旁边有煮饭时生的火,还有余热。他说什么也不肯,就这样坚守到天亮。
天亮了,雪停了,我提着摄影器材钻出了山洞,感受到了雪山的雄伟和大自然的宁静。贡嘎雪山群峰簇拥,雪山相接,真的是千峰万岭雪崔嵬。眼下一片琼树玉叶,萦雾成冰,玲珑满枝,如银阙瑶台,冰雕玉砌。我不停地按下相机的快门,生怕它消失。当我转身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朵冰花在晨曦下熠熠生辉,耀眼夺目。这是由无数冰晶凝结成的冰花,它紧紧地贴在了向导的查尔瓦身上。我恍然大悟,向导昨晚是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洞口,挡住了风雪,把温暖带给了我,带给了一位昨天才认识的朋友。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我现在仍然弄不清他的姓名,只知道他姓刘,但他身上的那朵冰花却永远开在了我的心里。
我快步到了洞口前,看见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摸着洞口的岩石。他用粗糙干裂的手掌来回摩挲着青白的石块。他手指着洞穴里右边的位置说:“洞垮了一半了,我当时的床就在那个位置。”周边挂玉米的树也全部被砍掉了,他就一个劲儿地念叨:变了变了。56年了,怎会不变呢!我拿起相机给他在洞口拍了好几张照片。我问他50多年前开垦的地在什么地方。他指着洞口左前方说这里有一块,上面有两块。我看着他说的那些地,现在都荒着,长满了杂草,只有靠近小溪的地里,还种着一点庄稼。这个地方,50多年过去了,仍然没有什么人,只有山的对面有一间邻舍, 也不知道那里是否有人住。我带了一些干粮和矿泉水,让他在山洞前多停留一些时间,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次呢?
50多年过去了,今天第一次回他的家,自然勾起了许多回忆。他给我讲那6年,他是怎么一个人生活,怎么忍受病痛,怎么开荒,怎么种地, 怎么做饭……他的声音一直低沉而平缓,娓娓道来,仿佛在说着别人的故事。其中各种艰辛都轻描淡写,反而骄傲地告诉我,他怎么用棕榈树的树皮、羊皮和狗皮缝衣服穿,他说这可是真正的皮草呀。到了第三年的时候,不仅玉米吃不完,而且他种了红薯、土豆、白菜和萝卜,山鸡、野菜、河里的鱼还能改善伙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可是小康的生活水准,日子滋润得很。有一年夏天,下大雨,山洞被淹。水退了以后,洞穴里很潮湿,好几天不能住人。钱智昌就利用岩石的斜面,用干的树干和树枝搭了一个草棚,这样他把自己的居住面积扩大了50多平方米,远远超过了我们现在的人均居住面积。
小溪的对面是先锋公社的地盘。1960年,我国正处于严重的三年饥荒,加上农村公社,社民都吃大锅饭。不论农村还是城市人,都吃不饱。当时有几句顺口溜:“想起三春上,两眼泪汪汪,吃的茅根馍,喝的野菜汤……”所谓的茅根馍就是挖出的茅根、芦根粉碎后掺点面粉做的馍,野菜汤是很少几根面条掺很多野菜做的面汤。那时的人们个个菜色,眼窝塌陷,有的因营养不良大腿浮肿。先锋公社的村民知道山那边的山洞里住着一位麻风病人,有不少人偷偷到钱智昌住的山洞前要吃的,钱智昌每次都没有让他们空手而归。他只是怕他们吃了自己给的食物,被传染上病。还有些人会偷偷到钱智昌的山洞前的树上偷玉米,钱智昌早上起来看到玉米少了,也不当回事,笑笑就过了。有一位叫罗上开的男人经常来问钱智昌要吃的,他告诉钱智昌,父亲饿死了,老婆的腿也肿得走不了路,家里还有4个孩子,自己也没力气了,实在没有办法才来找他。钱智昌就送给他玉米和土豆,他很感激,后来他一定要送给钱智昌一块小的石墨。但是饿得实在没有力气搬来,钱智昌就跟着他去了先锋公社。到了那里,他有一种“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这里的村民们,营养不良,手脚水肿,妇女停经,儿童消瘦,人死了也没人去埋,有的裹块布就烧了,有的就摆在那儿,没人管。看到这些场景,他感到可怕,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这么多土地,人又没有生病,为什么会落成这样的结果。那一刻,他突然产生了一种“我一个麻风病人不比正常人差”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他尽力去帮助当地的人,帮助那些在饥饿边上垂死挣扎的同胞,让当地人对他另眼相看。他觉得自己很幸运,无论外面的天怎么变,他头顶的月亮很亮,星星很多。有一天晚上他数了半个天空的星星,居然有3000多颗呢, 他曾经这样告诉我。
把动物当孩子待
钱智昌一个人在山间生活,可他一点都不孤独。这里有狼、花豹, 像孔雀一样美丽的山鸡,还有许许多多叫不出名的小鸟,它们会陪着钱智昌,给他最长情的陪伴。这里有三道弯的彩虹,有夕阳落山时的绚烂地光,还有“空山新雨后”的宁静,它们给了钱智昌世间极致的美好。地一块又一块地开,玉米一茬又一茬地收,日子一年又一年地过,心也一日比一日平静。
俗世中的我们总是步履匆匆,心浮气躁,房子、车子、票子是每天缠在我们心头的魔咒,驱赶着我们一刻也不敢停留,而山林似乎是静心的灵丹妙药。现在人们休闲度假,喜欢往山上跑,也是为了追求一种放松和平静。我一直想不通钱智昌身上的那种宽广、坚定和平和的心态是从何而来。直到看到了他居住的山洞,想起了我曾经住过的一晚山洞,才有了一点感悟。
那是在1987年秋天,因为要拍摄贡嘎山“日照金山”的美景,我参加完了海螺沟的开营仪式后,就在当地一位向导的带领下出发。要拍到理想中的美景,我们需要从海拔2000米的地方一直爬到海拔5300多米的一个山峰上。贡嘎山高峻挺拔,爬起来难度比较大,中途我们要寄宿在羌火棚的一个山洞里。山洞和钱智昌住的那个差不多大,穴洞比较高,人可以在里面直立行走,不用猫着身子,这让我很满足。洞口的左边有一股山泉,汩汩往下流,碰到小的岩石能溅起一朵小浪花,遇到大的岩峰就跳成一个小瀑布,很有意思。
向导背了锅,还带了腊肉,晚上我们在山洞里做饭。由于海拔高, 煮出来的米饭都是生的,可是那是我一生中吃得最香的一顿腊肉饭,现在回想起来齿尖还留有余香。夜幕降临,天漆黑一片,没有月亮和星星。只有在这样的山林中才能体会到什么叫“漆黑如墨”,在城市里你是绝对看不到这么黑的夜空,黑得让我心里没有底。午夜天气突然变冷,气温降到零下,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顷刻间就覆盖整座大山。我借着手电的光看到向导蜷缩在“查尔瓦”(彝语“披风”的意思)里,用背贴在洞口,一动也不动。我让他靠近我一些,我旁边有煮饭时生的火,还有余热。他说什么也不肯,就这样坚守到天亮。
天亮了,雪停了,我提着摄影器材钻出了山洞,感受到了雪山的雄伟和大自然的宁静。贡嘎雪山群峰簇拥,雪山相接,真的是千峰万岭雪崔嵬。眼下一片琼树玉叶,萦雾成冰,玲珑满枝,如银阙瑶台,冰雕玉砌。我不停地按下相机的快门,生怕它消失。当我转身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朵冰花在晨曦下熠熠生辉,耀眼夺目。这是由无数冰晶凝结成的冰花,它紧紧地贴在了向导的查尔瓦身上。我恍然大悟,向导昨晚是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洞口,挡住了风雪,把温暖带给了我,带给了一位昨天才认识的朋友。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我现在仍然弄不清他的姓名,只知道他姓刘,但他身上的那朵冰花却永远开在了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