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渔业:“耕”深海,“牧”远洋(2)_中国健康时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 > 百科 > 正文

青岛渔业:“耕”深海,“牧”远洋(2)

2019-06-17 23:58 作者:

  在胶州湾、鳌山湾、崂山湾等重点海域,加大对虾、三疣梭子蟹、牙鲆、梭鱼、六线鱼等优势水产苗种放流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资金1.8亿余元,累计放流苗种103亿单位,投入产出比达到1:5。通过礁区建设和增殖放流相结合,加快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和恢复渔业资源,有效提高了海洋牧场综合产出效益。连续多年开展了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公益活动,社会广泛关注,市民积极参与,近三年共有40多家企业、近700名市民认捐放流苗种277万元,增殖放流公益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明显提升。这些举措不仅让海洋生态得以极大恢复,海洋生物资源得以养护,“蓝色粮仓”的宏图逐渐成真。

  与此同时,域外“蓝色粮仓”建设也已布局落子。马来西亚渔业产业园等海外综合性渔业基地正在积极推进建设,这对于渔业“走出去”,开展海外养殖、捕捞、加工、经贸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意义重大。在董家口经济区,投资超过百亿元的中国国际(北方)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也已完成一期工程主体施工。作为国际远洋产业园主体项目,该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冷库群,可停靠8000吨级渔船,形成千亿级产业链,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东北亚重要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之一。

  产业融合,发展渔业“新六产”

  在现代渔业转型的进程中,青岛不断推进产业融合,积极建设海洋牧场,拓展休闲海钓、海岛渔业、渔港经济等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推进生态良好、效益提升、产业融合、动能转换的新型渔业产业发展。

  1981年中科院资深院士曾呈奎提出的“海洋农牧化”在青岛的发展已经渐入佳境。自2009年开始,青岛规模性建设人工鱼礁,发展海洋牧场,目前在建11处海洋牧场区,总面积5890公顷,共投放礁体222多万空方。其中6处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处被认定为省级休闲海钓基地,9处被认定为省级休闲海钓场。

  “海洋牧场建设,成为渔业资源修复工程的载体,不仅能加快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和恢复渔业资源,更是发展休闲渔业、促进渔业产业融合,实现渔业‘新六产’的一个优秀载体。”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以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为平台,以“礁、鱼、船、岸、服”五要素为配套,升级版的海洋牧场不仅集合了多功能平台、观测监控预警、岸基服务配套,更是集垂钓、体验、观光、美食、科普等多功能于一身。以此为基础,创建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1处,新创2个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树立起青岛的“渔夫垂钓”海钓品牌,成为青岛海上旅游新的吸引点。

  除此之外,依托适宜海岛,综合生态保护、底播增殖、海洋牧场开发等功能,青岛市也正在建设新型海岛渔业创新试验区。并且将渔港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加快传统渔港改造、扩容、升级,完善现有渔港配套设施,提高渔港避风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配置科学、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型渔港体系,以积米崖、沙子口等国家级中心渔港为依托,拓展渔港功能,规划建设集文化、休闲、娱乐、餐饮、商业于一体的“渔人码头”,繁荣渔区城镇经济。而全球第二大水产贸易展览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连续四年在青岛举办,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商来青参会,也让青岛渔业的品牌更加响亮。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