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内容

“网络同居”(2)

2019-03-08 05:07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过“网络同居”生活的人数已达10万人之众,其中大学生居多。团市委研究室青年问题研究员刘刚介绍,“网络同居”现象源于台湾一家女性网站推出的“同居理想国”游戏。该游戏传到内地后,多家网络游戏运营商竞相效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具备“网络同居”平台功能的网站已有几十家,每家网络社区“网络同居”生活的人数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其中“网上人家”和“第九城市”两家网络社区里“网络同居”的人最多。》》》》

小链接:台湾一女性网站the say推出了“同居***”游戏。网友回响热烈,不到半个月,就吸引了上万名“同居新鲜人”入住,经过电脑随即分配后,每名室友会与另外的一男一女(或两名同性)分配到专用宿舍“同居”。

  “同居”期间,室友各凭本事展开求爱行动,新“同居”的前三天为室友相互认识期,“同居”七天后,室长必须作出决定,选择继续三人“同居”,或选择其中一名室友作为永久“同居”人,搬入双人“同居”宿舍,或赶走其中一名旧室友,邀请新“同居”人搬入。

  有趣的是,许多已婚人士,瞒着伴侣偷偷在网络与人“同居”。这些已婚族毫不避讳公开他们的已婚身份,而以“美丽少妇”或“老爹”的身份,邀请室友入住,体验“地下情”。  

原因一:压力过大

  为何青少年热衷“网络同居”?研究员刘刚分析说,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使部分青少年心理负荷过重,他们选择“避世主义”,渴望逃避现实生活,并通过“网络同居”来找到心灵伴侣,释放情感,放松自己。另外,现今的独生子女一般交往能力不强,在虚拟世界里,他们不需要考虑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种种技巧,这也是“网络同居”被追捧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社会的原因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表示,对未婚同居表示理解,并可以接受。这也可能是“网络同居”兴起的原因之一。“目前,大学生急需情感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苏萍教授认为。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要让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着力培养年轻人牢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警惕大学生“网络同居”  

专家的态度:

可以理解  

坚决反对  
  美国社会学家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在《全球社会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后现代情感”的概念。这类情感特性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情感表达方式的匿名性等。

  社会学家指出,“网络同居”是基于当今网络文化的产物。对网络信任是网络文化特性决定的,网络具备平等性、匿名性等大学生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的特性。切合现在社会表达感情方式。这些看似荒谬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社会必然现象。学生中更多出现类似情感,与学生交往面狭窄、对周围人不信任有关。     网络心理专家称:越是自卑感强的人,其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的潜在意识就越强,而网上的社交状态正好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会让他们体验到无与伦比的轻松自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长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同居”,必将形成人格的扭曲。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战胜自己,在现实中磨砺自己的竞争意识,培养自信和责任感,才能从“网络同居”中回归现实,找到真正的感情归宿。
                                 
 

  专家认为,目前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本来就比较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如果再沉迷于网络,就会使他们减少和人交流的愿望,甚至会患上“电脑自闭症”,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突出的表现是偏激、冲动,缺乏对自身的理性认识,许多人都容易高估自己,对自身的形象有过度的自我意识。爱情是人类感情社会化的结果,不可避免地接受着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产生了自我认同与现实之间的摩擦。由此而引发的结果是一部分大学生在现实和感情困惑面前自卑和气馁,所以把感情寄托于虚妄的“网络同居”,并把它当作自我认同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心理平衡。

“网络同居”对青年有伤害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