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母亲当护士在此坚守40年儿子接力武汉最后麻风村

2019-03-16 20:45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

原标题:母亲当护士在此坚守40年 儿子接力武汉最后麻风村

  昨天下午,中南医院专家团来到花山镇杨洛山下的麻风村,为百余名老人问诊答疑。 “麻风村”是个俗称,准确名称应是武汉麻风防治中心。1960年选址建院时,这里还是荒山野岭。这里居住的100多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得过麻风病的孤残老人,全部由国家集中供养。准确地说,他们应该称为麻风病康复者,已没有传染性,但当年疾病留下的面部畸形和肢体残疾,使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进村之后再也没有回家。

  两代人的同一个选择

  医生汪铭是最忙的那一个,帮口齿不清的病人讲述病情,与医生沟通交流,还认真地拿笔记医嘱。他是麻风村里的“百事通”,虽然今年才33岁,但已经在这个封闭偏僻的麻风村里呆了14年。

  1999年,他从武汉卫校中专毕业后,就来到武汉麻风防治中心,俗称“麻风村”。当时麻风村不像现在,道路通畅、楼房齐整,当年荒郊野岭,下了公交车从外面走进来得两个小时,女护士晚上不敢出来上厕所。

  汪铭却一点都不陌生、不害怕,他的母亲在麻风村任护士,工作了40年,直到退休。他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到这里玩,看到四肢残缺、面目异样的麻风病人,也不知道怕,时间长了,反倒跟他们有了感情。

  64岁的柳汉清1969年住进麻风村,他是看着汪铭长大的。当初是大人看小孩,如今是病人看医生、长辈看晚辈。只要看到汪铭,柳汉清都会“甩”他一支烟。

  几十年的“老感情”,汪铭对这些病人格外好。如今村里住着100多人,最年轻的都已60多岁。老人行动不便,也不愿出去,有事就找汪铭,买东西、邮信、修电器……都找他。

  皮肤科医生成了勤杂工,汪铭却乐此不疲,他从小就熟知病人的遭遇,亲眼看着他们孤独老去,“相比之下,我有一个完整的世界,为他们做点小事,换回一张张笑脸,很值。”汪铭解释。

  七旬爹爹单手猛拔花生

  麻风村里住的全是已治愈的病人,平均年纪70岁,最年长的已92岁。这也是个寿星村。汪铭说,老人虽与世隔绝,但国家集中供养,衣食无忧,心宽病少。

  病人长寿,离不开医护人员的细致照顾。汪铭虽是医生,但他自幼看着母亲为病人买药、买菜、热饭、打扫卫生,轮到他了,做起这些,得心应手。老人们如同住进疗养院,万事不操心,一心发展爱好。

  有老人爱耕作,后山辟出荷塘、花生地和果园。70岁的林爹爹昨天没有参加义诊,他惦记着自己的花生地,虽然右手残缺,但两手配合,动作流畅,一拔一把。

  老人最爱打麻将。村里有三台自动麻将机,每天下午老人就聚在一起打牌,若双手残缺,就找护士借个夹子,起牌、和牌熟练无比。

  期望“麻风老人”看病不再受歧视

  汪铭每周从周二到周五,住在村里,一步不离。虽然老人的麻风病已治好,但年岁一大,意外也多,常有突发急症。通常都是汪铭带他们出去看病。

  麻风病人看病难,连医院同行都歧视他们。汪铭说,看病往往得隐藏身份,甚至撒谎,他说的最多一个谎言是:这是我爸爸,以前遭过火灾。

  好在眼下社会偏见渐少,村里的病人逢年过节,也会回家小聚。但久住习惯,他们最后还是会回村。

  据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武汉市已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指标。目前全市每年有3—4名新发麻风病人。新发麻风病人已无须集中管理,在家治疗即可。

  记者余乐 通讯员高翔 郑卫 实习生李颖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