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黄煌:“小经方”解决医疗(2)

2019-03-16 06:15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2016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国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8.2万人,中药师(士)11.7万人。虽然这些数据较上一年有所改善,但仍与“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有着不小的差距。

  “有人说中医院校培养需要七年制、九年制,其实关键不在几年。中医的知识很多,即使是九年也是学不完的,而这么长的时间,临床上的病人是等不了的。”面对当前中医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的情况,黄煌提出,“在三年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内,就培养出能上手的医生。”

  具体的途径,是对广大基层医生、社区医生进行经方知识规范化的培养,在掌握常见病治疗、预防的基础知识后,便投入临床实践,率先解决治疗常见病的医生资源不足这一最紧迫的问题。

  对于这样一种直接绕过“复杂难懂”的中医理论,直奔用药治病的医生培养方式,外界存在一些质疑:这样的做法是否忽略了中医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让中医变了味道?培养出来的医生身上会不会有“后遗症”?

  面对质疑,黄煌反复强调,经方是中医最规范的部分,但不是中医的全部。从经方入手,并不意味着抛弃中医理论,经方的研究,同样需要翻阅大量文献,积累临床经验。“短平快”关注的是当下亟须解决的“能看病、会看病的医生数量不足”问题。

  黄煌认为,一方面,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下,中医入门难耗时长,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后继无人会成为更严重的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将更多的人领进门。领进门、喜欢上中医之后,会有大量的时间、大量的机会去学习中医经典、中医理论。

  另一方面,中医的“不规范”会导致教育内容混乱,不利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更不利于临床的应用。中医的理论、流派很多,但最终交到病人手中的就是一张方。所以,中医的培养,也应该从方入手,从药入手,从最规范的部分入手。

  此外,经方的“小巧”、高效、低成本对于解决看病贵问题效果更是明显,在基层诊疗中推广经方,也是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

  “我们背着太多的东西上路,注定走不快走不远。扔掉东西,轻装上阵,一步一步来。”黄煌再次强调,现在的中医需要有足够的数量,以形成最后的质量。“不会跑步,就要飞,并不合理。精英化的人才始终是被需要的,但一味执着于‘精英化’的培养,不能解决当前最紧迫的问题。”

  交谈中,黄煌也提出,对于以经方为切入点,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如果基层医生大量使用规范化的经方,我们便可以把‘经验’集合起来,就能形成大数据。有了大数据,我们就能建立自己的标准,就能将经方推向国际市场。”

  打造中国原创的世界级产品

  日本汉方医学在中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如今汉方药在国际市场广受好评,但作为中医药的“原产地”,中国的中药制剂在国际的影响力却远远落后。黄煌认为,经方的世界级魅力已经逐步展现,但是中国的经方产业还有功课要做,中国市场的发展,对支撑经方产品走向世界至关重要。

  “2007年左右,就有国际友人邀请我到国外讲座,介绍经方、介绍中医药。近年来,来自华人的邀约迅速增加。”黄煌说,中国的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在逐渐提高,这样的趋势,反映出国际市场对于中医药、对经方的关注和认可,也表明我们对于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提升。但相比于中医药文化,中国的中药制剂对于国际市场的开拓并不成功。

  据悉,日本很早就开始了“汉方”的产业化,现在有很多复方汤剂已经做得很精细,而我国国内药企还是以单味药药剂生产居多。

  采访中,黄煌向记者展示了来自日本和中国台湾、香港的方剂,以及中国内地生产的单味中药制剂。他表示,目前大陆厂商生产的单味制剂,不仅仅是在患者服用的体验上有提升空间,而且单味药剂“调制”而成的“汤剂”可能会因缺少共煎的过程而影响药效或口感。

  “国内临床上对经方使用量较少,导致制药商没有规模化生产经方制剂的动力。”黄煌分析认为,国内制药商“忽略”经方制剂,是受到国内医院的用药环境的影响,经方用的少,开出的大方、杂方多。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增加临床需求。所以,还是要从临床医生入手,大力推广经方。

  “这些年来,中国企业丢失国际市场,或者说没有很好地开拓这个市场,是很可惜的。”研究中医药40多年,对于经方产业的发展,黄煌还有着更多的期待:“如果我们能够让世界知道中国有经方,中国有好药材,中国的经方制剂有好的疗效,我们的农民种好道地药材、工人制好精制药品,各国的中医师用好这些经方制剂。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可以‘坐地生财’。”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