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黄煌:“小经方”解决医疗

2019-03-16 06:15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默克

  从生活中的一道肉汤,到传承千年的中医文化;从一张简单便宜的药方,到影响全球的制药产业;从关注孩子健康的妈妈,到关系国民福祉的医疗改革……

  5月的一个下午,刚刚结束义诊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煌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面对记者,这位拥有丰富临床和研究经历的学者侃侃而谈,对与经方相关的信息更是信手拈来。

  从事中医工作45年,黄煌教授的学术观点鲜明且有新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于经方研究的多本著作更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范围内广受好评,对于经方、中医药的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

  规范“生活气息” 中医会有更大空间

  经方,人称经典之方,古代经验之方。黄煌说,经方一词,包含经纬规范之意。这些经方,主要是指记载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的古代配方。

  “中医就是生活的医学。”相对于西方医学用词的科学、精准,黄煌认为,中医的语言是生活化的,是自然的,因此,由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中医的名词术语会存在较大的“歧义”。如阴虚、阳虚、脾虚、肾虚、寒热、虚实等这些专业术语,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会有所不同。中医名词术语的这种歧义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中医的传承与传播,“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语言转换,说出一种现代人听得懂、用得上的中医话语,实现中医药文化的现代传播与国际化。”

  如何转换?黄煌认为,需要从经方入手,从方和药入手。

  “经方最大优点就是规范,不仅处方构成规范,适用症也很明确,许多经典的原文虽然文字简略,但已经把安全性、有效性的关键指证都说得非常清楚了。如果通过我们来一次现代语言体系的转换,中医是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而这也正是近年来黄煌所关注的:通过现代人语言的诠释,建立一个新的经方使用的规范。

  记者了解到,黄煌对于经方的全新诠释,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氏语言”,他的著作更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范围内广泛传播,他的课程和讲座,拥有许多粉丝和听众,受到许多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的追捧和赞扬。

  2016年10月,黄煌所在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国际经方学院,致力于在国际范围内推广经方。黄煌介绍,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国际经方学院已经在加拿大、美国、瑞士成立分院,并在英国、新加坡、德国建立教学点。近期又与新西兰中医学院合作,将成立一个分院。而在国内,也和很多医院联合建立工作点,培训临床医生、基层医生,推动经方更多地进入临床应用。

  对于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黄煌认为,一方面是经方这一传统文化精髓具有极大的魅力,另一方面就是因为“黄氏语言”的规范直观,“因为规范,所以很好理解;因为客观,所以很好掌握。”

  记者注意到,一些中医爱好者也开始通过多种渠道关注经方。“经方妈妈”就是指一些三四十岁的高学历女性,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家人健康长寿,开始自发学习经方的知识人群。

  “其实这也是中医生活化的一个体现。中医源自生活,也可以回归生活。我们总说‘食药同源’,也是这个道理。” 黄煌列举了一些“生活气息浓厚”的经方,“桂枝汤是经方中的一张方,只要能熬姜汤,就能熬桂枝汤。桂枝汤中有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如果用肉排代替芍药,煮出来就成了满屋飘香的肉汤了。还有一张经方,就叫作‘当归生姜羊肉汤’,听方名,就能闻到羊肉香了!”

  “对于经方的全新阐释,让其更容易被接受,也让普通民众有机会借助经方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黄煌说,“现在的‘经方妈妈’,或许就是未来千千万万的‘家庭医生’。”

  直面社会需求培养“能治病”的医生

  “对中医的培养理念,不要纠缠于师承好还是现代教育好,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培养出大量的‘能治病’的医生。”对于经方的独到理解,也让黄煌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观点具有鲜明的特色,他提出“短平快”的中医培养之路:面向大众,培养大众化的医生,以求解决大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实现这一目标,中医药服务的提供者中医执业医师的数量至关重要。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