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禁止酒驾禁出了什么

2019-03-15 16:47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阿狸

全国规模的禁止酒后驾车已经实施了3个多月了。这次禁止“酒驾”影响很大。笔者日前走访了长沙、湘潭、郴州、株洲等地的许多酒店,发现很多人在吃饭时自我控制喝酒,饮料的消费大增。酒桌上开始流行“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之类新警示语。长沙一海鲜酒楼营销主任吴小姐说:“喝酒的人确实少了,特别是午餐。现在有的喝一点啤酒,有的干脆喝饮料,我们现在的鲜榨饮料很忙,扩展到豆浆、苹果汁、梨汁、黄瓜汁等品种。”

今后怎么喝酒?这已经成为许多人关注的话题。表面上看,这场“禁酒”风暴是针对“酒后驾驶者”,实质上已经对造酒厂家的兴衰、酒类消费的观念,甚至人们的休闲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酒文化”注入新内涵

饮酒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素有“无酒不成席”之说。酒作为一种可以抚慰精神的特殊饮料,这种液体里寓有许多精神内涵!所以在传统“酒文化”里,喝酒喝的是“感情”,我们由以下各种劝酒词可见一斑:“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宁可肠子起洞洞,不能感情起缝缝。”

但是,在吃饭喝酒与安全驾驶之间,孰轻孰重?我想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

按照此次“禁酒令”的有关规定,机动车驾驶人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达20毫克(相当于饮用一杯啤酒)即为饮酒驾车,达到和超过80毫克可认定为醉酒驾车(相当于饮用3两低度白酒或两瓶啤酒)。对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律暂扣驾驶证3个月;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一律拘留15日,暂扣驾驶证6个月;对一年内2次醉酒驾驶的,一律吊销驾驶证,2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喝酒不小心会违反法律,太冒险了不值得。”朋友小李的话一语中的。以前朋友同事聚会难免会喝上几杯,不喝会被认为不“厚道”。但随着酒后驾车整顿风暴的刮起,这种沿袭了不知多少年的酒桌文化,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开车了吗?”、“怎么回啊?”等诸如此类的询问,正逐渐成为酒桌上的“流行语”。朋友之间也更能相互理解,不能多喝的不再勉强,甚至还可以以茶代酒。所以不少“量浅”的朋友纷纷感慨“减负”了,连呼这样喝酒更文明,不喝酒不代表朋友之间没有情谊,希望这种情况能够长久保持下去。

限酒措施的出现,同时还将人们习惯上的“酒足饭饱”一刀两截了。许多人现在喝酒就是喝酒,吃饭就是吃饭。白天上班外出只吃饭,晚上锁车与朋友聚会或在家中则喝酒。工作日吃饭,周末休闲喝酒。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真要有推脱不掉的酒局则采取请朋友陪同开车、打的等方法规避风险。

由此可见,避免“酒驾”,不仅让人更有安全保障,还给“酒文化”注入了文明新内涵。

商家卖家遭遇挑战

据《证券时报》报道:基金在三季度大幅度减持了两市第一高价股贵州茅台。其实不仅是茅台,三季度整个白酒板块都遭到了基金的减持。而引发减持的原因就是禁止“酒驾”。

基金的反应不是空穴来风。8月份以来国家对白酒税收政策的调整以及严惩酒后驾车对酒水市场的冲击,让很多酒企业遇到了“路坎”。白酒企业在2007年创下了720亿销售高峰,2008年虽有下降,但是总体还算稳定。这次限酒以后,有关专家预测:市场会出现一些变数:

一是未来中国的酒水消费肯定会向时尚化和传统化两端分级。时尚化将属于年轻的消费群体,需求将更趋向于植物原料(包括水果)酿制的低度酒精饮料,犹如外国的朗姆酒、龙舌兰酒、樱桃酒等。传统化将属于成熟群体,特别是40岁以上的群体,他们笃定五谷杂粮传统工艺酿制的中高度白酒,茅台、五粮液等大品牌自然仍是首选。

二是消费向红酒或啤酒等低度酒精饮料转移。低度化的产品更符合社会安全和消费者健康要求。

除了造酒的,卖酒的也同样遭受了冲击。

据统计,长沙繁华地带的名烟名酒店达到500多家,说满大街都是名烟名酒店可不夸张。想买一瓶名酒,几乎随手可拿。

在采访中,记者看见长沙曙光路一家名烟名酒的老板正在大门上贴“转卖门面”告示。她说:“这几个月的生意很不好做,顾客越来越少。”她转让的是门面,卖酒的生意她还是继续。“我们有些关系都是电话要货的,以后只做这些关系户。”

休闲方式悄然改变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尽管有的驾驶人是因忌惮整治而酒后不开车,但更多的驾驶人则出于对自身意识的提高而自觉遵守,整治酒后驾驶行动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与休闲方式。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