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中国记忆】一场拯救上千万人的“送瘟神”运(3)

2019-03-14 20:43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阿狸

为了使船民的粪便统一进行封池,在镇江沿江码头上统一修建了厕所和二个蓄粪池,并且组织专业的收粪小组,每天按时摇小船巡回水上收集粪便,并代船民在船上水桶内洗刷马桶。

【中国记忆】一场拯救上千万人的“送瘟神”运

1956年至1958年春,江西省余江县结合冬修水利工程,采用土埋和药杀,消灭了全部96万平方米的有螺面积。同时,开挖了87条全长330华里的新沟;在粪便管理方面,村村新建了公共厕所和储粪窖,实行专人管理;在用水管理方面,村村挖了新井、新塘,并筑了井台、井圈,每口井设置了公用吊桶,保证了群众用水安全;在治病方面,采取设组驻村,就地治疗的办法,革新治疗技术,推行短程疗法,加快了治病进程;凡查出的病人、病畜全部获得了治疗。

【中国记忆】一场拯救上千万人的“送瘟神”运

一位身着白衬衫的“赤脚医生”正为农村小孩治病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第7版发表江西日报记者陈秉彦、人民日报记者刘光辉联名撰写的《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长篇报道,称赞余江“在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战线上插上了第一面红旗——首先根除了血吸虫病,给祖国血吸虫病科学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毛主席就是在看到这篇报道后,欣然提笔写下了《送瘟神二首》。

(综合、参考《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党史文苑》《党史博览》)

【中国记忆】一场拯救上千万人的“送瘟神”运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刊文《第一面红旗》,作者:陈秉彦、刘光辉)

第一面红旗

——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

“蓝田坂,粮食屯,去年四百九,今年一千斤”,这是人民今天歌唱号称沃野万里的余江县粮仓蓝田坂的一首山歌。两年前,人民唱的另一首山歌是:“蓝田坂的禾,亩田割一箩,高兴两人抬,不高兴一人驮”。这两首山歌生动的唱出了蓝田坂根除血吸虫病前后生产上的鲜明对比。

住在倪桂乡建头村的人,过去经常要求迁出建头村,或者种建头村的田地不在建头村住。被血吸虫病夺去了儿子的金冬仂一两天上趟乡政府要迁移证,坚决要求离开建头村。根除了血吸虫病后,他和妻子的病都好了,生活有很大改善,妻子还生个娃娃,现在再也不上乡政府要迁移证了。建头村的人们现在都和金冬仂一样,下定决心永远在建头村安居立业了。

建头村在五十年前有五百多户,一千五百多口人;五十年内,有的被血吸虫病折磨死了,有的被迫外逃了,到解放时这个村只剩下八户,二十四口人,并且个个挺着大肚子,无力搞生产,生活极贫困,村子里变得死气沉沉,令人触目惊心。根除了血吸虫病后的短时期内,建头村现在增到二十一户,五十四口人;个个身强力壮,户户过着富裕的日子,村子里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人们感激地说:“共产党和毛主席救活了建头村。”

像这样临近毁灭又恢复了青春的村庄,在余江县疫区几乎每个社都有两、三个。这些村庄年年增加人口,年年扩大。

在倪桂乡西坂农业社里,记者访问了女社员邓汝梅。这个不到三十岁的农村妇女脸上黑里透红,一看就知道身体很强壮。

邓汝梅抱着婴儿,她高兴而激动地向记者叙述了她的家庭的变化。

邓汝梅十八岁时与同村的农民金盛华结了婚,和母亲一起全家三口,生活过得很不错。可是不久她便患了血吸虫病,很快就由身强力壮变得精神萎靡不振,面黄肌瘦,肚子大得像个皮鼓。三年、五年过去了,她还没有生小孩,老母亲责怪邓汝梅不争气,不给家庭添福;丈夫也变了,嫌她面黄肌瘦不好看,不生育儿女,走起路来慢吞吞,拿起锄头就喘气,抱怨自己不幸娶了个这样的老婆,双方感情很不融洽。

1956年共产党和毛主席派来医生给邓汝梅一家检查和治疗血吸虫病,检查结果一家三人都需要治疗。但他们不相信医生能治好,说是因为“龙脉不好”得了大肚子病,竟拒绝治疗。经过医师再三解释,明白了血吸虫病使人大肚子不能生产和生育的道理后,才怀着又惊又喜的心情去治疗。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