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 > 百科 > 内容

儿时的记忆 自制蓖麻籽灯的体验

2019-03-12 06:11来源:互联网关注:作者:蒙多

[慧聪灯饰网]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村里还没有通电,由于面临升初中考试,学校要求考试前要上晚自习。

晚上上课就要有灯,因为蜡烛是没有的,那只是逢年过节祭祖时才用的奢侈品,所以只能央求家人用家里的煤油灯,而晚上家里要做活计也离不了灯:母亲要在灯下缝缝补补,浆衣做饭,父亲要修一修白日用坏的农具,或者串串马扎,编个筐子。父辈们有永远忙不完的农活,父母就像只知付出不要回报的黄土地,用粗糙的双手年年岁岁收获着丰穰的日子。但孩子们不知这些,哭着闹着要油灯,往往换回的是一顿呵斥,或者是只能用上几个晚上。生活的重担将父母的脊梁压得弯了下来,哪里还有心情考虑孩子的诉求,在大人看来,白天都不认真学,还要晚上点灯熬油,完全是应景。

碰了一鼻子灰,也难不倒我们,苦难日子中浸泡的乡村伢子,就像一棵长在荒山秃岭的酸枣棵子,经风沐雨,学会了像大人们一样在苦涩中妆点生活。我们于是自己做起煤油灯来。

选材都是就地取材。把用完的墨水瓶洗干净,来做油瓶。灯芯也好找,就用家里的老棉絮,细细地捻成细条状。最难做的是包灯芯的灯管,没有合适的,只好用废旧的铁皮,卷成铁筒,将灯芯伸进去,再将灯管固定在凿好小孔的瓶盖上。这样,一个简易的煤油灯就做成了。

灯点起来了,荧荧的灯光照亮了一张张通红的脸庞,将白昼拉长,日里跃动的身心,在这恬静柔和的灯光下,被抚平,熨好。在这飘忽的微弱的灯光下,课本上的文字变得那么优美动人,朗朗的读书声和影影幢幢光影呈现出一种迷人的境界。

但是这种油灯,由于做工粗糙,油常常会从灯管的缝隙中渗出。火焰便自上往下地燃烧起来,亮是亮了许多,但更直接的后果就是,一瓶煤油用不了一晚上,还会把墨水瓶的塑料盖给烧焦,烧坏。家里要用一个月的油,没几天就被自己给浪费掉。因此,往往赚一顿揍。于是就仿制大人们造的灯。家里的灯的灯管是用旧自行车上废旧的气门嘴做的,好处是不但不渗油,而且可以用旋转的螺母来调节火焰的大小,那简直是完美无缺。于是便到处搜集这种气门嘴。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制成了最节约的油灯,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比过年得了压岁钱,考试考了第一名还要高兴。

油灯的用途是不光用来照明的,调皮的孩子从家里拿来花生、玉米,放到灯上烤着吃。一个这样做,其他的也跟着学。自习课间,教室里便弥漫着阵阵焦糊的花生玉米味。老师进来了,大家慌忙抹一把嘴,闭上吃得乌黑的嘴巴,好像与自己无关,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浅陋往往在全体同学的哄堂大笑中结束。这种油灯烤的东西并不好吃,有一种浓浓的煤油味,但这种人生体验,往往会成为人生中最清晰的记忆。

还有一种粗糙原始的灯,那就是蓖麻籽灯。用细细的竹篾串上七八个蓖麻籽,一盏简易的灯便制成了。蓖麻籽油性大,这样的一只就可以烧上个十来分钟,并且芳香四溢,整个教室便氤氲着好闻的香气。不像煤油灯的刺鼻味。

点灯的日子成为遥远的过去,如今,妩媚迷离的城市霓虹使地球变成不夜的星球,蛊惑的灯光让人们睡反了觉一样昼伏夜出,让人们分不出昼夜。再也没有父母指着浩瀚空阔星光寥落的夜幕,让孩子去辨认哪是银河,哪是牛郎和织女了。没有了黑夜,也就没有了白昼。在没有了黑暗作陪衬的现在,也让生活失去诗意。

那照亮无边黑暗的一豆灯光,而今反让我更加留恋,因为它曾为我照亮黑暗,不会在夜里迷失。不像今人是在白昼中迷失。人的眼睛的黑白融和划分了昼夜,白色需要黑色的濡养,黑色需要白色的陪衬。没有了黑色的包容,只剩下乜斜冷眼的旁观,那么只会让人感到刺骨的冷。昼与夜是阴阳,是调和,是不可或缺的两极。

至今,我还是十分固执的怀念那童年之夜的温馨的一豆灯光,因为它照亮了我的童年,照亮了我的来世与今生。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